PDF下载
毛泽东斗争思想研究

魏雅姝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兰州市 730070

摘要: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过程中,毛泽东逐步形成了伟大的斗争思想,毛泽东斗争思想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逻辑范畴,它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始终,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毛泽东斗争思想,对于我党领导开展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同时,只有保持伟大的斗争精神,敢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才能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
关键词: 斗争思想;毛泽东;时代价值;毛泽东思想
DOI:10.12721/ccn.2022.15715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斗争”一词贯穿于毛泽东革命生涯的始终,毛泽东一生善于斗争,敢于斗争,也勇于斗争,具有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斗争本领。在毛泽东本人看来,“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斗争的意义和价值,号召全党依靠和合理运用各种斗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有力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在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练和复杂问题的处理总结,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斗争思想。目前,学术界就毛泽东斗争思想的形成条件,主要论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其思想的逻辑体系研究并不是很多,本文主要从斗争思想的逻辑体系试作一系列探讨。

一、毛泽东斗争思想的主要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我们需要进行许多具有新特点的伟大斗争,因而必须坚持毛泽东斗争思想的指导,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斗争的方法和策略。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马克思主义斗争观指导了毛泽东斗争精神的产生,毛泽东的斗争实践又检验了马克思主义斗争观的真理性。

毛泽东斗争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人民在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过程中,在面对“中国向何处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等问题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斗争是什么”、“如何斗争”和“斗争怎样取得胜利”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其主要包括正确看待斗争、敢于坚持斗争、讲究斗争策略、敢于取得斗争胜利等主要内容,毛泽东斗争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也体现在毛主席一系列的作品中。毛泽东斗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斗争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也是习近平斗争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二、毛泽东斗争思想的生成逻辑

任何一个组织或一个人思想的形成都是各种因素共同造就的,毛泽东斗争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背后必有其深厚的生成逻辑,本部分就从其生成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展开讨论,在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的背景下,对毛泽东斗争思想的生成逻辑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新时代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斗争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

毛泽东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我对它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就是因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信不疑,他才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科学的斗争思想,才有了科学的斗争方法和斗争策略,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斗争思想的理论起点。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其中马克思阶级斗争的观点更是毛泽东斗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毛泽东在一次回忆中提到,在他翻阅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后,他才知道人类自从一开始便有阶级斗争,他才懂得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当时那些书上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蒋介石和陈独秀,因此他只取了“阶级斗争”四个字来研究。毛泽东将马克思和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且创造性的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因此在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也需要开展斗争,一直到毛泽东晚年,马克思理论中的阶级斗争学说也还深刻的影响着毛泽东。

(二)毛泽东斗争思想生成的文化逻辑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斗争精神的民族,面对秦朝的残暴统治,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面对外族的侵略,岳飞用金戈铁马“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自强不息,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毛泽东自小便受到“勇敢尚武”、“自强不息”的湖湘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湖湘文化是毛泽东斗争思想的文化之根。纵观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湖湘英才大多怀抱经邦济世、改造社会的斗争精神,实现了人生志向,故此出现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历史现象。毛泽东同志更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养成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斗争思想,也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毛泽东的斗争思想实现了创造性发展和创新型转变。

(三)毛泽东斗争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曾经说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的革命,是一场为人民争取利益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自一诞生,就肩负着解放人民的历史使命,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毛泽东斗争精神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渊源则是毛泽东基于中国特殊国情的长期从事革命实践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毛泽东同志总能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如针对井冈山斗争、江西革命斗争以及党内斗争如何有效的开展等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斗争方法,毛泽东的斗争思想,也是在一次又一的斗争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淬炼,最终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毛泽东斗争思想的内在原则

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党和人民经过长期的艰难探索而得出的正确理论,斗争是实现革命胜利的策略与方法,但绝不是最终目的,因此,毛泽东同志认为,斗争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和制度规范,绝不允许进行无原则无制度的斗争,要想党的革命建设事业蓬勃健康发展,那么斗争就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一) 实事求是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是我党进行政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一贯的优良作风,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一贯重视并提倡用斗争来化解各种问题及矛盾,但他并不是一个“唯斗争论”者,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养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他这一思想观点的形成、确立、贯彻经历了长期的思考和探索,这一观点贯穿在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奋斗不息的一生中。例如,在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内革命的低潮,在实际考察国内的敌我情况后,他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更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根据中国的革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工农武装根据”的斗争策略,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这是毛泽东斗争思想所坚持的实事求是原则,也是根本性原则。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新时代面对各种矛盾、冲突的日趋突出,我们应该充分发扬实事求是的斗争原则,认识到在现存矛盾和问题面前,我们不能回避也绝不能绕道走,我们不能一味的夸大矛盾也不能缩小矛盾,对矛盾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否则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产生严重影响。

(二)团结统一原则

毛泽东曾经说到:“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而进行斗争的价值,就在于推进全党思想统一,共同进步,共赴革命建设的伟大前程,培育强大的团结精神。其思想统一是党统一团结的基础,因此,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的价值意蕴,就是推进全党思想统一、团结进步、共赴革命建设的胜利前程,培育强大的团结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坚持团结统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他号召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凝聚了一支最广泛的同盟军。也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社会贤达能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汇聚北京,共商国事,共襄盛举,一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三)与时俱进原则

毛泽东斗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它同样具备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如果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革命斗争中,不考虑革命形势的变化,不根据时势而调整斗争的策略和方法,那么即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那也不会取得革命的胜利,还会使其斗争思想偏离自己既有的科学内涵,而逐渐走向僵化,直至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四、毛泽东斗争思想的时代价值

当前,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既肩负着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同时又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我们既需要抓住和利用好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需要积极的应对一系列可以预见或不可预见的风险与挑战。面对这样的国内国际形势,只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要求我们必须时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一部伟大斗争史。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中华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各种艰难挑战和繁重任务,只有进行各种具有新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毛泽东斗争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 新时代要正确看待斗争,永葆斗争精神

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复杂交错的各种矛盾之中,面对这样的实际境遇,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合理的斗争,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斗争加强团结与合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注重策略方法,讲究斗争艺术,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我们所需要面对的风险挑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习总书记的这句话深刻阐述了我们新时代面临的斗争的特点,即它不是阶段性、局部的,而是全面性的、持久的、全方位的。因此,这便要求我们必须在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永葆斗争精神,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毛泽东“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创造性的将“有理、有利、有节”原则运用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提出党员干部的斗争要坚持有理、有利,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下选择合理的斗争方式,同时也应该把握斗争的火候和时机。

(二) 新时代要讲究斗争的策略和艺术,坚定必胜信念

新时代的斗争有其特殊性、复杂性,有些困难我们一目了然,而有些风险则潜藏在内部,这就需要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定斗争必胜的信念。讲究斗争的策略与艺术是毛泽东斗争思想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其斗争智慧的鲜明体现。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就必须掌握斗争的策略与艺术,坚定必胜的信念,勇于面对挑战,敢于迎难而上,自觉投身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争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一贯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善斗争、会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斗争中,要分清主次矛盾,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对立中求得统一,在斗争原则上寸步不让,在斗争策略与艺术上讲究灵活多变,要善于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斗争的策略与艺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斗争的伟大胜利。同时也需要我们努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和巩固我党团结与统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和新中国史,就是一部伟大的斗争史,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新形势,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斗争意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毛泽东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刚开始就说到:“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 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回望我们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扫黑除恶等重大专项斗争实践中取得的等重大成果,都为我们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奠定了坚定的信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

[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9]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四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 戴维民,王毅.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的必由之路[J].学习与研究.2007

作者简介:魏雅姝(1996-),女,汉,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