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当代青年价值教育的启示

宋国杰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丰富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探索为立足点,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的思考与探究,为青年价值教育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青年价值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引导青年立足社会实践,激发青年的主体能动性,满足青年的合理化需要、指引青年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而使广大青年在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中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青年;价值教育
DOI:10.12721/ccn.2022.15715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探索的起点。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1](P5)青年作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年龄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是勇于变革和创新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统计表明,2021年中国青年人口(14-35岁)有4.65亿,占总人口的36.25%,成为社会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青年价值教育是青年在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其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学习、认同和践行一定的社会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促进青年自我反省、自我改造,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状态。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指导人类生存发展的科学思想理论,对当代青年价值教育以现实性启示。

一、人的本质论对青年价值教育的启示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劳动、生产、实践,即自觉地改变世界的创造性。[2](P274)又说过: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联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不能脱离劳动、实践;劳动、实践也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因此构成人的本质的两个基本点,即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给当代青年价值教育实践有效性启示。

1.价值教育强化实践养成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6)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实践又是“现实的人”赖以生存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和重要方式。第一,强化教育引导,注重青年实践养成。“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身,因此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强化教育宣传,注重引导“现实的人”特别是青年群体立足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身发展和世界改变的统一。第二,充分调动青年参与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青年作为社会运动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是更具有实践性的新生群体。要重视引导广大青年逐步实现“现实的人”的“能动意识”向“主动实践”的积极性转变,促使青年成长成才。第三,增强青年参与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现实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切实增强青年参与实践的实效性。一方面,需要各个实践主体(实践单位、学校、青年个人)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实现共赢;另一方面,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拼搏,艰苦奋斗,树立起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将自身的实践活动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结合起来。

2.立足青年所处的社会关系

广大青年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具有“现实的人”所共有的普遍本质属性即“社会性”。作为“一切关系总和的人”,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人群共同体而单个生存,离不开社会提供的一切现实条件;同时,青年作为社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青年群体的社会活动。第一,立足青年所处的社会关系,引导青年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当代青年作为社会历史和特定时代的产物,其生存和发展必然要立足自身所处的社会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青年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大计,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成长。第二,社会环境是青年价值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因素,社会的发展应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流动,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4](P175)鼓励全社会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保证广大青年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使青年群体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贡献国家的现实活动中实现个人、社会、国家的统一。

3.激发青年的主体能动性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5](P54)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现实的人”具有能动性,青年作为“现实的人”的组成部分,其能动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主体的人的价值教育应从人的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方面去进行。第一,唤醒青年的自主性。青年的价值教育应充分激发青年的主体性,唤醒青年的自主意识,使他们自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引导青年在自我认识中审视自己;在自我教育中规范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完善自己。第二,激发青年的能动创造性。在价值教育中激发青年的能动创造性需从实际出发,以具体的价值问题作为切入点,鼓励青年结合时代要求察觉和提出价值问题。在激发广大青年能动创造性的同时,重视其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逐步实现由“能动创造意识”向“主动实践”的有效转变,使主观精神转化为客观物质力量,促使青年更加自觉地追求人生理想。

二、人的需要理论对青年价值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6](P326)同时也从事着各种各样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探寻需要的本性、人的本性就应当从实践出发。

1.满足青年的合理需要

青年价值教育要围绕青年,关照青年,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人的需要具有现实性,人的活动至今仍以生存为直接目的,作为“现实的人”,青年是有生命有身体组织的存在物,首先应使青年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满足其吃、喝、住、穿等需要。在此基础上,青年的需要突出表现为求知的需要,政治、经济的需要,互相尊重、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故应引导青年明确辨别何为合理需要,何为不合理需要。对于合理需要尽可能满足他们,对于不成熟、具有超越性质的不合理需要,应及时引导纠正,使其转向合理化。在信息化时代,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网络接近青年,把握青年动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只有满足广大青年的合理化需要,才能鼓舞青年的热情,激发青年的积极性,鞭策青年的行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升华青年的需要层次

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体,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多样的。青年价值教育不仅要满足青年的合理需要,最重要的是升华青年的需要水平,激发他们树立崇高远大理想,积极主动承担青年责任。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青年的需要已超越了对基本生活资料的物质需要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第一,引导青年在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中实现统一。青年的需要和发展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当代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进群体,青年合理的发展需要推动他们进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同时,青年的发展在青年的合理需要不断实现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要引导青年做到个人需要同社会发展需要保持一致。青年的发展状况与人类薪火相传、社会稳定发展、国家兴旺发达、民族盛衰荣辱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7](P70)当代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应肩负起历史使命,胸怀远大抱负,志存高远,将个人发展需要同社会发展需要保持一致,励志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引导青年需要的自我实现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作为社会生活组成部分的社会需要也具有实践性,要及时引导青年群体从实践出发,做到合理需要的自我实现。第一,立足当时社会实践水平。生产实践以人的需要为导向,人是处在具体历史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等诸多因素影响,但需要的实现程度最终取决于当时的实践水平。因此,青年群体要立足现实,提出的需要目标要与社会实践水平相协调。第二,正确衡量实践客体的价值。需要决定着社会实践的对象,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要会评估主体的能力,更要对客体的价值进行衡量。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世界上有用的客观事物加以利用满足人类正当、合理的需要,而避免在无益的事物上消耗精力和时间。在衡量实践客体价值中,应把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第三,实现满足主体需要途径的正当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需要向着更深更广的维度增加,需要的满足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和途径来达成。合理正当的利益或需要如果实现方式不正当,同样是不可取的。

三、人生价值理论对青年价值教育的启示

人生价值指的是具体的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他人、集体、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8](P109)马克思人生价值论对青年价值教育以现实性启示。

1.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习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非常重要。”[9](P172)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指青年在价值追求、评价、选择时的主观倾向,它是青年行动中的价值观,是青年进行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与方向。第一,夯实青年价值取向,明确思想引领。广大青年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之作为思想统领和行动指南。开展四史的学习,有助于青年对民族未来与社会责任的认识,自觉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二,突出主流引领,多方联动创建青年的成长环境。在整个社会中,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培育广大青年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导向,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2.指引青年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

理想是人类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向往和追求,是价值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理想指引人生方向,当代青年价值教育应引导青年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第一,追求崇高的理想必须树立崇高的真理观。在价值教育中培养崇高的价值理想,必须首先确立青年崇高的真理观,促使青年保有探索真理知识的好奇欲望,并在实践中运用充分、理性的知识系统作为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第二,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以坚守崇高信仰为前提条件。坚守正确的信仰是青年价值教育应坚守的教育原则和教育目标。当代青年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青年自觉认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第三,追求崇高价值理想需要恪守崇高的国家观。崇高价值理想的终点是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契合,进而服务国家和造福人民。青年是时代的奋进者,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引导青年把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合起来,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3.激励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青年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最乐观积极、最蓬勃有无限生气的潜在力量。无论回到过去、立足当下还是面向未来,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锋力量,全社会应注重加强青年价值观的培育。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加强思想引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点滴中,坚持知行合一。当代青年应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使其成为自身普遍的行为道德规范。全社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色、新时代特征的文化氛围,让青年人在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中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进而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青年价值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任务。马克思主义人学在揭示“现实的人”的普遍规律的同时,着眼于青年的特殊性,探索了青年群体发展规律,为青年价值教育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导。当代青年价值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正确把握当下青年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与时俱进,找准方法,确保青年价值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张孝宜.人生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2).

宋国杰(1997-),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