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热患儿发生热性惊厥的影响因素及针对性护理对策

胡蓉

成都市新都区妇幼保健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 分析高热患儿热性惊厥发生原因,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本院2019年01月--2020年06月接收的116例热性惊厥患儿划分成两组,其中常规组58例常规护理,研究组58例针对性护理。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退热时间、惊厥次数、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围绕热性惊厥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可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
关键词: 热性惊厥;影响因素;针对性护理
DOI:10.12721/ccn.2022.15704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热性惊厥属于一种急症,在临床儿科中比较常见,好发于三岁以下的患儿群体中,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护理不当,极易损害患儿中枢神经,且长时间热性惊厥,还有可能会遗留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1]。现阶段,临床尚未完全明确热性惊厥发生原因、影响因素,仍然需要临床收集大量数据进一步深入分析。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116例热性惊厥患儿接收于2019年01月--2020年06月。根据双盲随机对照原则,予以分组探讨,其中一组名为常规组,另一组名为研究组。每个小组分别58例。研究组包括30例男性和28例女性,年龄5个月-3岁,均龄(1.6±0.8)岁;常规组包括31例男性和27例女性,年龄6个月-3岁,均龄(1.7±0.9)岁。各组基础资料经临床统计学检验,结果P值>0.05。

1.2方法

给予常规组58例常规护理,即:让患儿充分休息,保证病房卫生、温馨、整洁、舒适,按时开窗通风,保证有新鲜的空气,患儿安静的休息过程中禁止嘈杂;合理调节病房湿度与温度,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提前备好急救器械、药物;为患儿提供科学合理的腭饮食,以高蛋白、高能量、维生素丰富的易消化食物;与此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促排机体代谢废物;若患儿哭闹不止、呕吐、恶心,立即向医师反馈,及时用药处理。

给予研究组58例针对性护理,所有操作基于常规护理之上,包括(1)心理干预。耐心疏导,通俗的讲解疾病知识、并发症、注意事项,引起家属重视,进而积极主动配合临床治疗,以免疾病复发。(2)降温干预。温水擦拭患儿身体,扩张毛细血管,或者是冰敷患儿颈部两侧、额头、腹股沟大动脉、腋窝,以免身体温度过高而损害患儿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去枕保持平卧,将患儿头部偏向左侧或右侧,吸出患儿口鼻中的异物,以免异物堵塞患儿呼吸道而窒息。遵医嘱为患者应用抗惊厥药物,如果冰敷、温水擦浴的降温效果欠佳,可遵医嘱应用退热药。若患儿还伴有感染,可给予抗生素。围绕发热具体原因应用不同药物处理,切忌过快降温所致的脱水。(3)病情监测。留意患儿体温变化,间隔2-3h测量一次,详细记录患儿不同时间段的身体温度。降温期间,若是患儿大汗,及时为患儿脱下汗湿的衣物;按时协助患者翻身,轻柔按摩其四肢,优化全身血循环。用生理盐水清洁患儿口腔。病床设置安全防护栏,保护患儿安全。

1.3观察指标

(1)护理效果:热性惊厥完全消退,视为显效;热性惊厥虽然显著改善,但是尚未完全消退,为有效;热性惊厥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2)详细记录每位患儿退热时间、惊厥次数、住院时间

1.4数据统计处理

汇总并分析观察主体的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用均数±标准差(x±s)表达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用例数或构成比(%)表达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并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设置为0.05,当P值<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截图1741658856.png2.2两组退热时间、惊厥次数、住院时间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退热时间、惊厥次数、住院时间对比

截图1741658900.png3.讨论

热性惊厥的发生,与患儿自身因素具有极大的关系,比如患儿脑部神经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传导纤维结构简单、神经纤维髓鞘生成少、大脑皮层组织分化不全,加之脑部对氧供具有较大的需求量,这样一来便极易扩散神经冲动[2]。深入了解热性惊厥影响因素并实施针对性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热性惊厥发生次数,以免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3]。惊厥的发生与患儿发热程度有关,且在体温不断升高时期,惊厥发生率便会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感染也会导致患儿热性惊厥,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会增高神经细胞兴奋度,所以极易引起患儿惊厥。温度气候变化也是导致热性惊厥的常见因素,尤其是7月-9月,其次为9月-12月[4]

本研究特此围绕热性惊厥影响因素进行了针对性干预,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退热时间、惊厥次数、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p<0.05)。表明“以人为本”理念的针对性干预措施,通过环境干预、人性化的降温干预、遵医嘱科学合理用药治疗、人文关怀、耐心的健康宣教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家属对疾病的了解,赢得了家属的配合、支持,确保了临床各项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5],故而提高了患儿临床疗效,缩短了患儿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潘子琴. 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治疗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1):462-463.

[2] 卢鋆锋.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变化的意义[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07):107-108.

[3] 谷利凤 段微微 易倩 唐静文.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5(21):98-99.

[4] 王庆. 高热患儿发生热性惊厥的影响因素及针对性护理对策[J]. 山西医药杂志, 2017, 46(023):2960-2961.

[5] 张新玲. 小儿热性惊厥应用临床人性化护理效果的研究[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8, 33(1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