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994年至今,我国网络交际语言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网络交际语言研究也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网络语言研究主要有材料搜集型、个案分析型、整体关照型和导向态度型等四种类型(楚艳芳,2016)。但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网络交际语言研究重点偏向网络词汇、语言现象的出现的得失优劣讨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拓展与补充应用以及规范促进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方面前景仍然较为为广阔。
2. 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来源及表现形式
2.1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来源
网络交际语言是指网民在聊天室 ( chat-room) 、BBS、QQ、微 博、微 信、
Facebook、Line、Skype等网络交流工具上经常使用的语句和词汇。在聊天平台上,它们通常以数字、图形、文字、字母、符号等相互杂糅的形式进行表达(宋凤龄,2011)。网络交际语言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是时代文化的积淀与映像,自然而然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发生作用。网络语言的生成来源相对广泛,有些网络语言源自中国传统观念,如“女汉子”、“高富帅”“白富美”;有些网络语言源自中国民俗文化,如“单身狗”“学生狗”“考研狗”“加班狗”“手机狗”等词语;有些网络语言源自中国生活习惯,如2008年网络流行语“打酱油”、“吃土”;有些网络词语来源于语言文化,如“颜值”、“甄嬛体”、“红楼体”、“元芳体”、“陈欧体”等;有些还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变体、变异,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如“白莲花”、“卖萌”、“逆袭”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网络语言具有哺育作用、不同来源的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补充作用。
2.1网络交际语言的表现形式
就表现形式而言,网络交际语言包括拼音、英文字母、图画或这几种形式的不同组合。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2.1.1字母型网络交际语言
字母型网络交际语言是网络聊天的基本的形式之一。交流双方借助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键盘或触屏将字符发送到对方显示屏上。如GF(girl friend,女朋友)、GG(哥哥)、MM(美眉)等。因其形式简单、输入便捷、表达内涵确切,所以在网络上有相当高的使用频率。
2.1.2数字型网络交际语言
数字型网络交际语言在聊天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网民借助数字字符的寓意和谐音,以数字组合的形式去表达很多生活用语。操作简单,含义也一目了然,如7456(气死我咯)、886(拜拜啦)、8484(不是不是)、9494(就是就是)等。
2.1.3图画型网络交际语言
图画型网络交际语言利用键盘上的特殊符号组合形成有趣的人物表情, 可以较好地弥补电脑及手机等网络聊天设备不具有面对面交流时的情感同步功能这一缺憾,如“(^_^) ”——微笑、“(╯ ^╰) ”——愁眉苦脸、“: D”——张嘴大笑等。
2.1.4 缩略型网络交际语言
缩略型网络交际语言追求简约、创新、生动和表达清晰,经常脱离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所生成的网络语言也就充满了与传统语法相悖之处,如:“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四个成语的缩略用法,“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等。
2.1.5混合型网络语言
有的时候,单纯的字母型与数字型网络用语并不能将网友想说的话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时网友们将字母与数字根据需要进行结合从而表达情感,这种结合叫作混合型。如:Me2(me too我也是)、3Q(thank you谢谢)、G9(good night晚安)等。
3. 网络交际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1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交际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会带来消极影响。作为新生事物,网络交际语言受到诸多口诛笔伐,很多人认为它是对传统语言规范与传统文化的破坏。纵观网络语言,汉字、数字、英文字母以及文本符号的混合使用,其中大多数词语以及构建新词的方法,不符合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规律,未遵循汉语规范,错字、别字层出不穷,有些句子甚至完全是病句。此外,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大量语言词汇的变异,催生了大批新兴词汇,部分传统文化专有名词的语义也发生了变化,这会混淆接收者对汉语规范的认识,使传统语言在文字使用规范性方面的作用被削减、弱化。
其次,网络交际语言以其特有的方式构建着人际交往中直抒胸臆的交流模式。但是,随着网络世界的快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网络的虚拟性、网名的非真实性,很容易促成交流者无所顾忌甚至是肆无忌惮地进行发言,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文明、不和谐、不道德的网络交际语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滋生网络语言暴力,造成网络霸凌、校园欺凌现象。
最后,网络交际语言的发展也对传统语言教育带来巨大冲击。青少年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对网络新鲜事物的兴趣最大,特别是网络语言这样简约有趣的语言形式最吸引他们。青少年们在网络上传播、创造网络语言,将网络交际语言与其生活紧密相连,甚至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课内外作业、考试当中。同时由于青少年们的语言基础相对薄弱,大量接触网络语言会阻碍他们语言学习的进程,对传统语言教育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对汉语教学,对英语教学也是如此。
3.2 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也带来一些积极正面的影响。网络交际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的促进和提升作用网络交际语言以简单快捷、个性突出、亲和力强的特点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因此,网络交际语言的出现丰富了传统语言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其发展,给汉语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拓展延伸中国传统语言,促进语言文化的发展。网络交际语言的初衷是方便交流,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交际语言慢慢向汉语这种美与新的形式转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如一些微小说的创作简洁、易懂、情感丰富,符合快节奏工作背景下的现代人的阅读需求,便于读者传诵记忆其中温馨美好的内容,引导现代年轻人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
( 2) 简化传播过程,提高传播效率。网络交际语言是一种高度浓缩简化的现代语言变体,可以简化传统语言文化传播过程,加上它的运用环境使之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高的成果,提高语言文化传播的效率。
4. 规范网络交际语言,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对策
网络是新时代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网络交际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导向作用,但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为规范网络交际语言,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特提出如下对策。
4.1 加强网络语言监测,营造和谐网络文化。
网络化背景下加强网络语言监测是构建和谐网络文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除了从技术上保障网络文化安全之外,在文化的双向流动方面也要注意严格筛选,构建合宜的中国网络话语体系。
4.2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以及学校教育中,我们应把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和品德修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提升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主动拒绝使用低劣的网络交际语言,带头营造风清气正的语言交际环境。
4.3规范网络交际语言,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 1)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监管部门和网络平台要不断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倡导规范网民正确的网络交际语言观。同时,语言文字相关研究者和工作者应对网络交际语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探寻网络交际用语的使用规律和特点,对其规范使用和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促使网络空间健康语言环境的形成。
(2)技术保障,规范引导。
对网络开发者提出一定的要求,研发人员在设计相关软件的同时,要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智能屏蔽一些网络暴力语言,尽最大可能杜绝一些不良网络语言行为的出现,最大限度的给网民满满的正能量的引导,输入更多积极向上的网络交际语言因子。
( 3) 合力共抓,规范习惯。
社会、家庭、学校应三位一体,合力共抓,规范青少年的网络交际行为,同时积极倡导全体网民从自我做起,促进汉语言文化健康发展。学校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促进学生思想观念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学校也是一个重要窗口,学生优秀的网络交际规范和良好的网络交际习惯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网络文化氛围。
5.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平台的特殊性,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冲击性。这一方面需要网民自身高度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不断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作用。总之,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网络交际语言这一新兴事物,正确梳理网络交际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科学引领网民合理使用,让两者之间能够互为补充,相互制约,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楚艳芳 (2006) . 近二十年网络语言研究综观[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10,104.
宋凤龄 (2011) . 从网络语言看网络文化现象和社会心理[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