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幼儿归属感缺失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杨澜

​浙江省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城东幼儿园,311800

摘要: 归属感是个体对某样事物或组织的从属感觉,是一种主观的个人感受,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归属感缺失主要表现为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环境中难以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结,表现出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社交能力薄弱以及情绪波动大等特征。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幼儿归属感缺失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幼儿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幼儿;归属感缺失;现状及对策
DOI:10.12721/ccn.2024.15711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归属感作为个体心理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情感表达和人格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幼儿归属感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这种缺失不仅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本文将从幼儿归属感缺失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幼儿归属感缺失的现状

(一)不适应集体生活

许多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时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如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不愿意与同伴交往等。这种不适应往往源于幼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不安,导致他们无法融入集体,进而产生归属感缺失。

(二)社交能力薄弱

缺乏归属感的幼儿往往表现出社交能力薄弱的特点,他们不愿意在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难以建立稳定的友谊关系。这种社交能力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幼儿的情感发展,还可能导致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遇到更多的困难。

(三)情绪波动大

归属感缺失的幼儿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因为小事而哭闹或发脾气。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无法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二、幼儿归属感缺失的改善对策

(一)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不仅是他们物质生活的港湾,更是情感与归属感的重要源泉。为了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当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与最温暖的依靠。家长应当增加与孩子的共处时间,通过共同参与游戏、阅读、手工制作等活动,加深亲子间的情感联系。这些日常互动不仅能够满足幼儿对于陪伴的渴望,还能在无形中传递家庭的温暖与爱意。家长还要细心观察并倾听幼儿的需求与感受,无论是言语上的表达还是情绪上的波动,都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通过积极的反馈与理解,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被听见的,从而建立起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此基础上,家长还应适时地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时,家长应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和回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并理解不同的情感与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

(二)创设支持性的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作为幼儿离开家庭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集体,其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为了营造一个温馨、支持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关爱,幼儿园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温柔的话语、亲切的笑容和耐心的陪伴,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尊重。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安慰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和被重视的。还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这些活动可以包括户外游戏、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让幼儿在参与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和力量。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节日庆祝、环保宣传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起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色彩鲜明、温馨舒适的教室布置和充满童趣的墙面装饰,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学习环境。

(三)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作为幼儿融入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是其归属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家长和教师需携手合作,共同为幼儿创造更多与他人互动的机会。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1.角色扮演

通过模拟不同社会角色,如医生、教师、消防员等,幼儿可以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协商和解决冲突。这种活动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不同职业的乐趣,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角色与职责,从而促进其社交技能的发展。

2.游戏互动

在集体游戏中,幼儿需要遵循游戏规则、与同伴协作完成任务,这些过程都能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游戏,幼儿学会了轮流、等待、分享等社交规则,也体验到了与伙伴共同成长的快乐。

3.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

比如,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参观博物馆、参加亲子运动会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拓宽幼儿的视野,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差异,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情绪管理、压力应对、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通过故事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调节能力。

2.设置心理咨询室

在这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个别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和情绪问题。心理咨询室的设立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的温暖,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倾诉空间。

3.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家长是幼儿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鼓励家长与幼儿园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幼儿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归属感缺失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创设支持性的幼儿园环境、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幼儿归属感缺失问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建荣.浅谈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幼儿的归属感[J].新课程·上旬.2022,(5).

[2]胡晓玲.从PCK视角浅析城市化进程中幼儿归属感培养的教育策略[J].文渊(高中版).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