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相结合”论断,二者“相结合”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探寻二者“相结合”的路径具有迫切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文明智慧结晶它不是博物馆意义上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应从其自我更新和创造中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同”体现了二者同等的地位,无高低之分。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二者的关系不是单向性的、静态的,而是双向的、动态的,二者相互影响,相处从促进。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赓续传统、推陈出新,注重其现实价值。其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二者结合,并形成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在新征程上,根据时代和实践的需要,重点提出新“相结合”的论断,是为了使二者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
新“相结合”论断是基于一定的现实和历史背景提出的,二者具有相容相通之处,能够同频共振;以及当今世界所面临世界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供借鉴,这为二者“相结合”提供可能性因素。
(一)二者有相融相通之处,能够同频共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诸多契合点。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马克主义的唯物观相通,朱熹的“一中有二”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相契合,中华传统的“大同”社会思想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相吻合。这些相通之处都为马克主义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所接受提供了条件,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每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现实状况、文化背景不同,其发展的道路必然有自身特色。二者能够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和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也有着契合之处,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两山论”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统一”的观点相容相通。促进“共同富裕”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和中华优秀文化关于大同社会的追求。
(二)面临世界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供借鉴
21世纪人类面共同面临着诸多挑战,人、自然、社会相互之间存在着诸多冲突,由此导致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种种异化,并由此而引发了生态、社会、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危机。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工业文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给产生了诸多矛盾,引发西方文化的深层次危机。如西方资本主义盛行的文化价值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原则发生矛盾,在追求经济效应,精于计算中使得资本主义推崇的个人的自我实现转变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西方资本主义所推崇的人人平等、机会均等的理念与官僚化阶层化的社会结构产生矛盾,旧有的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相互对立,产生诸多文化矛盾和负面问题,如生态失衡、物欲膨胀、信仰动摇、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等。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危机给东西方文明带来了结构性冲击,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开辟了道路,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借鉴。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然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中华优秀传统的显著优势是二者结合的重要因素。同时,二者的结合也是时代的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特征,要求吸收中华优秀文明成果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学说,其在中国的发展必须要结合中国实际,根植与于中国文化土壤,才能与时俱进。恩格斯也曾指出,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任何科学的理论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本土化。s马克思主义也是开放的,开放性是其另一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营养,中国强大的文化基因为马克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条件。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只有充分把二者“相结合”,才能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强调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继承者。他反对“言必称希腊”的倾向,主张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强调要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他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里所提到的“具体特点”、“民族形式”和“中国特性”表明马克思主义除了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二)二者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铸就中华优秀文化新辉煌要求二者充分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取得了突出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邓小平强调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他反复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要有中国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的重要论述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中国优秀传统价值理念一脉相承。他将《礼记·礼运》中的“小康”思想赋予时代内涵,坚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思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在新时代,更需不断推进二者的“相结合”。随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越来越深入,结合的中国实际必须要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底色,这必然触及到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更深度结合。二者的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者都不可以丢,具有“相结合”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思想都一脉相承了传统的“民为贵,社稷次之”“民惟邦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来解决现实问题。
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进程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式的发展道路。二者应相互结合,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聚焦世界难题,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依靠群众力量,助推民族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帮助解决中国发展中的种种困难,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新时代,人民应当逐步走上社会发展的主舞台,更加强调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物质生活生产的实践、精神财富创造的实践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的必然结果,精神上的满足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基因”“精神命脉”。二者相结合也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二者的结合个依靠的每一个个体的奋斗,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力量的积蓄。坚持二者“相结合”能够促进二者相互发展,二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二)推动理论创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蕴含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力图在构建一套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解释和发展,生动透彻地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时对其中的一些概念进行理论升华,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长期以来,中国面临的世界话语体系是“西强我弱”的格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对借鉴了西方文化,立足于传统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伦理观念阐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思路和模式严重受到西方的范畴体系影响。然而马克思主义是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整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批判精神有助于区分糟粕与精华。中国学者在长期的“西强我弱”的话语体系中不断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语,加强基础性研究,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不断构建具有中国底蕴的的话语体系,中国道路也能在思维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建立中国独特的话语体系,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底气,能够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三)解决世界难题,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有广泛认同和巨大吸引力,能为解决现实难题提供借鉴,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基础。虽然西方对中华文化有批评之声,但在近代以前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一直是欧洲人赞美和向往的国家。例如德国哲学家赖比尼茨就把中国称为“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也对西方文明持悲观态度,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的中国文化。汲取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特别是儒家、墨家的仁爱学说,来反思现代的伦理问题。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义制利”“天人合一”等古老智慧能为解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可能性。中国馆自古以来就蕴含这世界主义的思想,“天下为公”“天下大同” 的天下观念展现这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中华文明对待其他文明的包容态度与西方工业文明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民为本、修身养性、群己相济等思想,正是被西方文明垄断的世界最紧缺、最需要的。从人类前途命运角度来看,中华文明正在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给人类文明带来新思维、新理念,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五、结语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要深刻理解二者内涵,明确把握二者关系。基于现实问题和发展需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特殊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凝结为中国文化智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2.
黄佳(1998—),女,汉族,四川资中,硕士研究生,上海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