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想了解的内容!
截图后在输入框直接粘贴

请您为我的服务评分:

发送提交
PDF下载
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张海霞

焦作市武陟县育英实验小学 河南焦作 454950

摘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减负增效”成了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科学合理的作业既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开拓思维,又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诊断,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探寻有效的作业设计策略,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富有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双减”政策;作业设计
DOI:10.12721/ccn.2023.15731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https://ccnpub.com/wenzhangd-2-5393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双减”政策的出台实施,彻底为小学生减轻了负担,让教育回归到了以人为本的正确发展轨道。减负增效再不是口号,已经深入到了教学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双减”政策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意义

(一)减轻学生数学学习的负担

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逐渐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通过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避免布置重复性、机械性作业,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能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获得持续性发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小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需求均不同。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遵循开放性、探究性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完善作业设计机制,积极整合作业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拥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又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视角审视生活、分析问题。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通过完成数学作业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学习及发展筑牢根基。

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设计游戏化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复杂、深奥的学科,传统的数学书面作业缺少兴趣的支撑,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改变乏味、枯燥的教学现状,让数学课堂“重获新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化作业,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横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报30”的游戏,游戏内容与规则是:“同桌两人组成一个游戏小组,相互报数。从1报起,每人至少报1个数,最多报两个连续的数,谁先报到30,谁就获得最终的胜利。”知晓游戏规则后,学生立即投入到游戏中。这样的游戏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提升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取得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

(二)设计探究性作业,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需求,为学生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与内涵。

例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作业:“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陶瓷杯和一个陶瓷碗,然后分别倒入同样温度且同样多的热水,看一看哪个容器里的水温度下降得更快一些?每过3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将测到的温度记录下来,根据记录的数据完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学生进行实验前,笔者还让每个学生进行猜想与预测,并在探究后将所得结果和原先的预测进行对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负责观察,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绘制统计图。这样的探究性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丰盈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三)设计层次性作业,实现因材施教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设计“一刀切”的作业,这种作业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双减”政策下的数学作业设计,要把握学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难度不同、类型不同的层次性作业,让学生能依据自身的能力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层次性的作业。一是巩固性作业:“校园里有一个圆形花池,这个花池的半径是8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这样的作业与课堂例题相仿,学生可以直接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得出结果,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二是提高性作业:“一张直径为10厘米的圆形纸片,将其分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半圆,每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这样的作业是课堂例题的变式,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三是拓展性作业:“一个边长为15厘米的正方形,从中挖去一个最大的圆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这个作业难度很大,需要学生深入思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三个层次的作业,难度逐步提升,具有明显的梯度性,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合适的作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设计应用性作业,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应用性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使学生生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应用性作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礼盒,长25厘米,高17厘米,宽15厘米。现在准备将这两个礼盒拼在一起,然后裹上包装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提炼生活问题,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更好地领悟数学的真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教学要切合生活实际,教师为小学生设计的作业也要跟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小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作业布置要贯彻减负增效的基本要求,控制作业的数量,提升作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蔡燕茹.“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2(15)

[2]李芳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探究[J].教师,2022(9)

[3]李雪芬.“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教书育人,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