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儿童哲学背景下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何家乐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教育体育局第二幼儿园,467200

摘要: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幼儿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指向。在儿童哲学的理念下,指向问题解决能力的活动应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两难问题的创设以及交流倾听的经验共享。接下来本文就立足于儿童哲学背景下,的对儿童哲学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建构儿童哲学背景下问题解决能力模型,并对其具体阶段进行阐述。
关键词: 儿童哲学;幼儿教学;问题解决能力
DOI:10.12721/ccn.2022.15720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儿童哲学因其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代的教育活动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儿童哲学在多数研究者的关注下得到了稳步发展,已经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成为儿童研究的热议话题,再到在全国多所小学、幼儿园和家庭社区被实践并认可,在未来将儿童哲学与其他领域建立联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指向,“问题解决”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从学生最初理解加、减概念入手。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儿童哲学与问题解决

儿童哲学经历了从工具主义、反工具主义到整合化、层次化的发展。国外在儿童哲学研究上享有盛名的学者李普曼和马修斯对儿童哲学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李普曼(Matthew Lipman)倾向于将儿童哲学作为培养哲学思维、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工具。他认为培养哲学思维应该从儿童开始,将儿童哲学系统体系化,建立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哲学课程,使其从小成为良好的思考者。然而马修斯(Gareth Matthews)所提倡的儿童哲学在于欣赏儿童,让成人放低姿态,与儿童平等对话,倾听儿童对世界的思考。马修斯的儿童哲学强调的是发现儿童,倾听儿童,打破成人以一种高高在上俯视儿童的姿态。马修斯的儿童哲学超越工具理性走向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随着儿童哲学的发展和更广泛领域的研究者对其的关注,有学者提出儿童哲学可被看作儿童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致力于深入研究并全面了解儿童。儿童哲学的内涵逐渐扩展并整合。对于问题解决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侧重点也不同。有关注由目标指引的认知性操作序列,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过程,也有强调面对真实问题情境时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研究认为,问题解决能力是过程(思维活动)和结果(行为表现)的统一。

儿童哲学可以提高问题解决者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促进其更好地倾听和深度思考。例如,在面对没有唯一解,陷入进退两难窘境的两难问题时,幼儿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进行选择并对问题加以辩解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并通过交流倾听,观点相互碰撞,让幼儿明白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与选择的自由,提升幼儿的同理心、共情能力和包容的心态。问题解决为儿童哲学提供严谨缜密的分析思路。当幼儿面对人生困惑,两难问题时,它能够以问题解决的思路,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自我梳理并反思。在儿童哲学的理念下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从具体活动中抓住幼儿最自然、最本真的对世界原始的好奇的教育契机,关注幼儿的本能和主动求问的态度,促进幼儿自身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二、儿童哲学背景下幼儿问题解决的阐述

(一)提出问题

在提出问题环节,需要教师抓住教育契机,继而选定主题。抓住教育契机,需要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做长期的观察记录,捕获到幼儿在某一阶段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作为一个独特个体对世界、人生、自我的思考。观察记录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之后的课程设计服务,教师将其作为活动设计的支撑点,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这一主题的刺激物。刺激物是引发探究的起点,为思考提供了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积极的认知干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探究。

同伴冲突问题是幼儿在社会性交往中常见的问题,在与他人争执的过程中,幼儿难免会对“什么是好朋友?”“什么是友谊?”“我们在同一个问题上总是会因为有不同想法而争吵,那他还是不是我的好朋友?”等问题产生困惑。教师在进行观察时要把握住这一教育契机,确定主题后,可以选择一些有关友谊的绘本,如《小老鼠和大老虎》作为这一问题的刺激物,以便幼儿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一阶段的问题链,主要是以幼儿自己发现的问题为中心,以此确定主题作为问题来源。

(二)问题感知

在问题感知环节,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借助刺激物的呈现,以故事作为儿童哲学的载体,可以在某些现实问题和儿童的好奇心之间构建一个强大的缓冲地带,故事以虚构的形式表达真实的现实,以丰富的想象充实空洞的说教,能够很好地回应儿童对某些问题的好奇。激活幼儿已有的经验,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到故事情境中,让幼儿能够进入情景,亲生经历故事中的角色所面临的处境,设身处地地思考主人公的人生困惑和两难抉择难题,调动幼儿对于问题的情感投入和情感体验,孩子对自己有感受,对别人也有感受,在感受的过程中他们思考,在演故事的过程中他们表达自己,与人沟通。通过模仿和模拟,我们能够感受别人的感觉,因为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感觉,我们更能对他的情绪状态做反应,从而切实感知问题的存在。

在选择有关友谊的主题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之后,教师以“小老鼠和大老虎他们是真正的好朋友吗?为什么?”这几个问题作为问题链来循序渐进不断支持幼儿深入思考,并组织幼儿在熟悉问题情境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感知问题。

(三)问题讨论

儿童哲学聚焦于幼儿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对本源问题的追问,以及抽象概念的解释。通过绘本、戏剧、游戏、动画片等刺激物的呈现,将抽象概念置于一组组对立的属性中,并结合故事的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感知问题的存在后,让幼儿能够通过讨论故事中的情境表达自己对此问题的见解。在谈论对话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情感冲突和斗争,教师要帮助儿童进行更多的对话,进一步让儿童从自己的情绪状态中抽离出去公正地观察它,听取他人的意见,引导对话从冲突和斗争的开端迎来学会理解分享的结束。开放式的讨论也可以让我们发现儿童的哲学之思,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秉承一种与儿童平等对话,向儿童学习的教育理念,改变成人长久以来居高临下审视儿童的姿态。同时,这一阶段的问题链教师主要以假设为主,当幼儿陷入思维定式时,教师可以举反例,追问让幼儿关注与之相对立的一面,形成辩证思维。在师生生生讨论过程中,幼儿会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在同与异中自我反省,借鉴提升。

三、结论

幼儿园教学是儿童的启蒙起始阶段,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从这个时候开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清晰的目标、有效的策略引领下长期坚持。教师要耐下心、静下心、细下心思考学生的学习历程,给学生留足成长的空间,让学生在经历中思辨、成长,真正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费舍尔.教儿童学会思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

[2]郑敏希.诗意人世中栖居的儿童哲学[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3):60—66.

[3]高振宇.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Z2):70—79.

[4]白倩,于伟.马修斯儿童哲学的要旨与用境———对儿童哲学“工具主义”的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