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乡村公共空间水污染防治效果要点分析

刘金强

国能辽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然则,最近几年乡村水体污染持续加剧,不仅干扰群众日常生活,而且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譬如阻碍乡村经济发展,破坏生态体系平衡等,对此,要积极开展针对性污染防治工作。文章围绕乡村公共空间水污染防治效果要点进行探讨,旨在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确定水污染防治核心。首先,概括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状况,探明其中特点。之后,通过动态监测、终端修复等策略提高防治水平,优化治理成效。希望以下论述可以起到借鉴作用,为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效果;乡村
DOI:10.12721/ccn.2024.15710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储备丰富,但人均水资源较少。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但这一过程却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加剧环境污染,影响水体质量,资源匮乏愈发显著。由此可见,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具有必要性,当下,我国乡村水体污染防治成效不佳,某些地区没有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防治工作,盲目套用其它地区污染防治模式。因此,要综合分析乡村水环境污染现状,确定污染防治工作核心,为水体环境提供保障。

1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现状

乡村整体环境较为复杂,受多方面因素限制,水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污染防治成效不佳。乡村人口分布具有分散特点,这无疑增加了污水防治工作难度。最近几年,乡村振兴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污水产生量持续增加,尽管水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防控进程加快,治理范围持续扩张,基础问题愈发突出,且缺少科学有效的技术作为支撑,资金准备不足。同时,某些区域随意套用其它地区污水治理模式,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加剧环境污染。当下,乡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

1.1污染成因复杂,治理难度较大

人是影响农村水环境质量,加剧水污染的主要因素。部分群众缺少环境保护意识,随意处理生活垃圾,导致水体质量持续下降。另外,部分乡村单位没有认识到自身与环保之间的联系,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废弃物质。技术制约下,乡村水环境污染防治成效并不突出,目前常用处理技术滞后性明显,且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防治工作缺少足够资金作为支撑,导致防治工作开展受阻。

1.2现有检测能力弱,数据不准确

对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来说,水质监测与评估是不可省略的重要环节,两者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水质监测结果是防治工作的基础条件,动态监测水环境变化,从侧面对水质做出客观评价,为防治方案设计提供支持,通过现代化监测设备为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然则,当前监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某些设备存在质量问题,譬如不够精准、稳定性较差、不能长时间使用,如果将这些设备用于水环境监测,必然会得出错误结论,干扰水污染防治工作。然则,这类设备常被用于乡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成为主要环境监测工具。在这些设备的干扰下,监测数据误差更突出。一则,乡村水体组成复杂,其成分不易控制,对监测设备要求较高;另一则,劣质设备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传输问题,致使数据不够准确,干扰水环境防治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1.3污染防控差异化不足

乡村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考虑地域带来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治理方案,然则,目前某些乡村盲目开展防治工作,没有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一味搬用防治模式,致使防治成效大打折扣,尤其是污染成分确定与防治技术选用方面,难以做到差异化防治。

2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关键举措

2.1注重动态监测

掌握水体基本情况是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了解水环境质量,对污染程度做出判断,探明污染成因,才能优化污染治理成效。如今,监测技术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应用广泛,可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数据,判断水体环境未来变化,指导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农村水体环境污染治理要采取多元化手段,简单来说即是整合物理、化学等多种监测方式,物理监测与化学监测经过长期发展趋于成熟,但两者运用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要大力推广生物监测,该技术可以通过水体生物分布情况掌握环境污染现状,浮游生物与微生物是常用判断指标。生物监测技术能精准判断水质情况,明确污染物毒性和危害等级,特别适用于研究化学药剂对水环境的短时影响。在多种监测技术的支持下,要及时探明污染源,实现大面积的连续监测,为后续污染防治提供关键信息支持。

2.2强化源头控制

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源头控制主要体现在3点。其一,要建立农村生态卫生系统,禁止随意倾倒人畜粪尿,充分利用粪尿改善土壤性能,减少化肥用量。粪便进入农用环节前,必须做好清洁处理。将农村旱厕改为生态厕所,实现粪尿等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粪尿随意倾倒导致的水体污染。其次,要关注养殖污染的源头控制。农村养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要改善养殖场所环境,从源头上解决养殖污水排放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体污染风险。其三,要加强氮磷污水的源头控制。农村水体污染的成因之一是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其中含有大量氮磷元素,很容易污染水体。加强氮磷污染的源头控制,确保肥料氮磷钾比例适当,既能满足农业种植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因此,要适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改进节水灌溉技术,提升氮磷利用率,减少水体污染。

2.3加强过程管控

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加强过程管控是关键。当前,可以推广生活污水及养殖废水生态循环技术,做好农田地表径流的生态拦截,发挥人工湿地优势,实现氮磷的有效保留,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其间可以打造人工湿地,让水生植物与微生物汲取污水中的有机物,实现有机废物的再利用。一般来说,水体底泥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可以进行生物堆肥,将其转变为高效有机肥。低洼废弃耕地可以作为人工湿地建设的重点对象,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水质,加强耕地保护,获得理想的环境效益,有效保证生态安全。

2.4开展终端修复

部分农村水体污染严重,应及时做好水体修复,恢复生态平衡。河流溶解氧能降解有机物,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河流动力调控技术主要利用人工爆气补充氧气,抑制厌氧生物的繁殖。氧化沟适用于人口相对密集区域的河流污水处理,其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可以在低温下稳定运行。曝气设备是其最核心的设备,影响污水处理效率。河流流速较慢会导致河道底部泥沙淤积,污染物聚集于淤泥中,引发水体污染。河流底质调控技术可以对河底淤泥进行处理,避免出现二次污染。当前,要积极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利用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以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实现污水中营养物质的有效分解,以低成本的自然方式净化水质。

3结语

总而言之,由上述分析内容可以看出,农村水污染防治已经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必须经历的一环,也是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影响生态体系平衡,关系农村经济发展与大众日常生活。实践阶段,要深究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不同角度入手,创建完整的水环境污染防治体系,提出多元化防治措施,改善农村水体环境,优化污染防治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海兵,陈诚.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助推和美乡村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23(4):52-53.

[2]汪顺利,姚栋力,方颖,等.农村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关键分析[J].区域治理,2021,000(053):28-30.

[3]刘春月,孙振帮,迟庭玮.基于AHP法的乡村公共空间低成本景观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园艺,2023,46(1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