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思想”是新时期的一种教学概念,不仅可以优化课堂的教学资源,还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记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能通过“数学建模思想”,积累更多的数学实践经验,给学生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整合,并将其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应用。
一、利用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核心素质
所谓数学建模,是指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图像、各种语言文字,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转换成小学生喜爱的学习元素。这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更是丰富数学课堂内容的关键。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都是“零基础”,抱着“尽兴而来”的态度学习数学,缺乏对这门学科的真正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要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案,给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学习题材,带领他们找出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当学生养成良好的建模习惯,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算、怎样计算才是最快捷的”等问题,对日常的数学学习做好归纳和总结,促进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数学课堂中的“建模思想”,不仅仅指的是数学理论和公式,还包括各种数学图形和图案,需要学生学会自主建立出图形框架,才能解决某些数学问题[1]。
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建模思想,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圆柱和圆锥的图画,让他们熟悉圆柱的性质,再鼓励他们自行画出圆柱体,得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处于活跃的阶段,教师还要及时总结与归纳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便制定出更加有效的课堂方案,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后期更高难度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二、加强建模实例,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力
既然引入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师就要发挥出建模的作用,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他们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建模”即“搭建模型”,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入到实际生活中,反复思考,不断探究,从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们爱上数学[2]。
例如,在《加法的计算》这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加法的定义”,再利用超市买菜的场景,活化数学课堂,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力。已知周末小华去超市购物,一共买了3根黄瓜、2颗洋白菜、5个土豆、2个苹果和2个火龙果,请同学们利用“加法的定义”,计算小华一共买了几种蔬菜?几种水果,他们的总数是多少?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情景,学生能认识到我们身边就有数学存在的影子,能自主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快速地理解、消化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根据题意,蔬菜的种类一共有黄瓜、白菜和土豆,数量为3+2+5=10,而水果只有苹果和火龙果,数量为2+2=4,总数就为14,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检查,无论是哪一步计算过程,都要做到详细、精细、严谨,才能展现出数学课堂的灵活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三、优化建模教学,训练学生对数学的解题技巧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不断的优化和创新,才能提炼出多样化的数学信息,为学生学习数学搭建崭新平台。
比如在教学《计量单位》这章节的知识点时,涉及到很多度量单位与计量单位,小学生刚接触到,可能会出现知识点混乱。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导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天需要喝几杯水呢?农夫山泉的水杯上标注的毫升数是多少呢?”,通过这种课堂导学问题,学生能快速回忆起教师讲授的知识重点,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发挥出建模思想的作用力。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扩展数学例题,训练学生对数学的解题技巧。“有一个大水杯和一个小水杯,一大杯水的容量相当于6小杯水的总容量,已知一小杯水的总容量为630ml,请利用数学知识求解,大水杯的水容量是多少毫升?”这是一道典型的容积问题,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理解能力”都有考察。我们已知一大杯水的容积等于6小杯水的容积,而一小杯水有630ml,一大杯水就是630ml的6倍,即“630×6=3780ml”,最后得到正确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把630ml当做一个“样本”,将问题抽象成相应的模型,再通过列式计算,掌握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如果学生的计算出现问题,我们也要严格的教学和引导,使其能真正掌握数学模型的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涉及到很多基础学科的知识点,无论是“工程模型、几何模型、关系模型”,只要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教师都要合理的指导,给学生留下印象深刻的记忆。
在《乘法分配律》一章节的知识点教学时,数学的运算定律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寻找教学灵感,将数学知识巧妙地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比如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安排同学站队。一个队伍每行站10人,共8行;第二个队伍每行站5人,也是8行。请通过数学列式计算,两个队伍的总人数是多少?这道数学例题非常贴近小孩子们的生活,也容易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思想。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列出式子“13×8+11×8”,教师引出“乘法分配律”,把式子转换成(13+11)×8,这样有效提高了解题效率,帮助学生多方位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内涵。
四、结束语
总之,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科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引入建模思想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很大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只有从日常教学元素出发,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力,才能发挥出建模教育的作用,全方位训练学生的数学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孙莉莎.数学建模思想在分数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以异分母分数教学为例[J].山西青年,2019,(3):11-14.
[2]周开标.探析建模思想落实核心素养——数学建模思想在解高考数学题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