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应该重视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数学建模的定义
数学知识渗透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生活因为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理性、更加美好。与此同时,数学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乃至大学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各个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因此,在教学体系的研究过程中,数学学科的教学方式选择异常重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面对新的教学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建模的思想来进行教学,已经成为现阶段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扎实地理解数学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在建模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将建模思想融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融合,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对于现实生活的实际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意义
学习数学建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思维得到提升。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数学精神和数学建模是数学应用的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数学问题引入实际生活中,让问题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利用建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意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目的。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们逐渐意识到教师不能只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由此可见,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符合我国新课改的要求,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措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带动学生积极性
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才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所以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另外,教师在选择实际问题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热情得到提高。
(二)丰富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
数学问题贯穿生活的始终,如果仅仅依靠数学逻辑难以寻求到正确的答案。这时数学建模能力就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数学的实际应用性。另外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给学生设计数学建模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逻辑推理能力指从给出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现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推导出相关结论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学中,为更好地渗透逻辑推理素养,应把握逻辑推理涉及的细节,采取针对性的渗透策略.一方面,逻辑推理中的“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公认的公理、定理,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应与学生一起推导相关的数学公理、定理,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使其更好地掌握公理、定理的来龙去脉,吃透其本质,在推理的过程中应用自如.另一方面,逻辑推理以具体的情境为前提,以相关的问题为驱动,即在什么情境下进行推理,推理是为了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在教学活动中渗透逻辑推理素养.从整体上把握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积极创设代表性较强的逻辑推理问题情境,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使学生通过逻辑推理问题的求解,把握逻辑推理的细节,确保结论的得出经得起推敲。
(三)挖掘教材内容,丰富建模内容
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算法等数学模型都离不开实际生活,也就是说,在数学教材中充分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丰富数学建模的内涵,同时为学生的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素材。学生在学习数学建模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数学思维逻辑,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逆向思维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有针对性地设计建模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初中数学涉及很多的几何知识.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导,有效地渗透直观想象素养,既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解题水平.一方面,讲解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头脑中想象并绘制出其轮廓,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准确把握图形的特点及不同视角下图形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讲解相关的例题,动态地展示图形的空间变化,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储存常见的图形模型,在以后的解题中能够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四)注重多向思维,扩展学生的建模思路
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将数学建模问题假设性的特征考虑进去,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转变传统的学习思维逻辑,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初中数学涵盖很多模型,能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带来良好的指引.其中二次函数模型是各类测试及中考的常考点.授课中,为更好地渗透数学建模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回顾初中所学数学模型,做好数学模型总结,把握不同数学模型的特点,使其能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迅速判断模型的类型,寻找参数之间的关系,保证构建模型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为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相关细节,应做好相关习题的筛选,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数学建模的热情,尤其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优秀的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使其再接再厉,并给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养成应用数学模型解决相关问题的习惯。
四、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人才的能力和素养有了新的要求和定义,所以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丰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明祥.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措施[N].科学导报,2021-05-28.
[2] 陈凤侠.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