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航空器主制造商持续适航体系分析

车奇义

湖南机场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机场分公司机务保障部,410137

摘要: 航空器是我国航空领域的关键设备,其使用功能性与使用安全性直接决定着工作人员及乘客的生命安全,而持续适航体系的建设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航空器规避风险,促使航空器能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航空器主制造商持续适航体系,在分析了研究持续适航体系的必要性与研究要素之后,开展了对持续适航体系关键技术的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 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关键技术
DOI:10.12721/ccn.2021.15710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航空器的使用性能与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我国航空领域、运输领域等诸多领域均会使用到航空器来辅助工作顺利完成。然而,在航空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航空器面临着较大的安全威胁,而持续适航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航空器规避风险因素、降低风险危害,将风险水平降低到航空器能够承受的水平,由此可见,开展对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的研究至关重要。

一、持续适航体系的现状及研究的必要性

航空器的持续适航体系是促使航空器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航空器属于飞行器,其主要是指能够升空飞行的任何机器,就目前情况而言,常见的航空器包括飞机、直升机、飞艇等。现阶段,我国对于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未对航空器的持续适航体系建立统一化的标准,致使我国大部分航空器的使用性能不佳,尤其是在民用航空器方面,未成熟的持续适航体系导致国内航空器制造水平与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开展对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的研究尤为重要[1]。

二、持续适航体系的研究要素

在进行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的研究时,必须保证航空器的持续适航体系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也需要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与实用性,进而才能够确保航空器的持续适航体系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对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的研究均基于引进国外先进客机上的持续适航体系,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不仅需要保证持续适航体系自身的功能,还需要考虑我国现有航空器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与资源,合理的对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做出整改。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将重点研究目标放在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的原理及生产流程方面,进而才能够实现对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同时需要针对航空器不同的型号、功能与使用条件合理的优化持续适航体系,进而才能够提升我国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的制造水平[2]。

三、持续适航体系的技术要求

(一)主动风险控制理念

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的主动风险控制既是指需要航空器能够自动的识别危险因子,并能够准确预判即将发生的危险或威胁,并根据危险、威胁信息评估危险等级与危险伤害,从而根据评估结果针对即将发生的危险做出危险防范,清除危险因素规避危险,或将危险伤害降到最低。主动风险控制与被动风险控制的区别便在于危险因素的自动识别,主动风险控制是需要在系统内输入各类风险因素的参数,并利用传感技术、监控技术等来帮助持续适航体系获取危险信息,是在危险发生之前通过危险识别来规避危险或将危险降到可承受的水平。而被动风险控制是在危险事件发生后,对将危害降到最低,可以说是一种危害补救工作。在航空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天气、气候、温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航空器将面临着各种风险,而主动风险控制理念能够在风险来临之前,体现做好风险防范,这对于保证航空器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均是十分重要的。

(二)保证产品安全理念

保证产品安全理念是指保证最大程度上保证航空器的运行安全性,而若想最大程度上保证航空器的安全,不仅需要保证航空器的制造质量,还需要在持续适航体系中投入更多的技术与资源,确保持续适航体系能够帮助航空器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将风险对航空器的危害降低到航空器能够承受的水平。然而,若想最大程度上保证航空器的安全,单纯的依靠自动风险控制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持续适航体系的风险评估水平与风险处理水平,进而才能够确保航空器在正常形式的过程中将风险降到最低。

若想最大程度上保证航空器的安全,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该风险评估体系应该包含定性风险评估与定量风险评估,从而才能够确保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在构建风险评估体系时,需要设计人员根据以往航空器所面临的风险为依据,将风险类别、风险因素、风险等级评估指标等信息以数字参数的形式录入系统,同时,对于持续适航体系提供给的风险结果,需要具备最大保守性,任何存在风险因子都不可漏过。其次需要针对可容忍的风险制定风险治理措施,可容忍的风险即是指并不能够影响航空器正常运行的风险,但该风险可能对航空器的使用寿命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实际航空器运行的过程中,若不能够对可容忍风险加强控制,则很容易导致可容忍风险引发更大的风险,致使航空器存在较大的危险,因此,针对可容忍风险,相关工作人员根据风险类型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修正措施,将风险对航空器的损伤降到最低。最后,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而言,需要采取强制性的纠正措施,即当航空器所面临的风险危害较大,影响了航空器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安全,而此时则需要持续适航体系根据风险原因、类别及等级对航空器进行风险治理,将风险降到最低,并及时修复航空器受损部位,从而保证航空器能够正常的行驶。

(三)风险水平判断与控制方法

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中风险水平判断的功能主要依托于自主风险控制,其主要是帮助航空器判断风险类型、风险原因、风险危害等。若想切实提高持续适航体系的风险水平判断功能,则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成、要求明确且系统化的工作程序、标准、方法及工具集合。

航空器的风险控制方法应当将复杂的标准、方法、工具进行整理与划分,如当航空器正在承受风险时,持续适航系统需要根据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工具来降低风险伤害。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持续适航体系风险控制方法技术框架为5W1H。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体系

持续适航体系上作需要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和维护,要根据对公司自身状况及战略日标的分析,考虑公司的组织机构与职责体系所属于的组织形式,结合持续适航体系的运作模式,并针对目前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及人员分配状况,构建完善的职责体系,明确岗位、部门职责,当意外事故发生时能够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中。

结论:综上所述,在航空器制造的过程中,持续适航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其是保证航空器能够正常、稳定运行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航空器安全性的关键要素。在实际构建航空器持续适航体系时,首先需要融入主动风险管控理念和产品安全理念,确保航空器的安全,随后需要强化风险水平判断与风险控制方法,并合理的构建组织机构与责任体系,进而才能够确保航空器的持续适航体系能够真正的发挥其功能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琳,赵程广.民用飞机主制造商设计保证系统的建设方法[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20(02):108-114.

[2] 肖亚兵,许皓轩.浅析民机主制造商持续适航体系事件收集[J].科技视界,2019(08):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