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

姜甜甜

中共济宁市任城区委党校,272000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相结合的重要支撑两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关联;相结合
DOI:10.12721/ccn.2023.15722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作为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是相通的。百年中国共产党史是中国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融合的历史,见证了作为现代先进思想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深度结合,也激活了中华文化的基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理论体系,自身具有不断发展、不断革新的内在驱动力。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以及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特征相结合,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了本土化发展,在实践中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我国的历史遗产进行批判总结,“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前提下,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下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是因为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坚持和推动,才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理论特色、民族特色。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因素。虽然马克思主义兴盛于西方社会文化语境,有着西方思想传统,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精粹,但是作为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又与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是相通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实践创造的产物,甚至是马克思所说的“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博大精深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历史积淀,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蕴含丰富的、复杂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因素,在理论思想、概念范畴、话语体系与实践活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皆可以寻觅,在一定程度上彼此相适应。对于此命题,不少学者耕耘于此,著述颇多。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某些范畴已经很早就具备了唯物主义因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和思想渊源。恩格斯指出:“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所谓“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也就是最基本的国家实际,这些“条件”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经过长期的历史的发展和积淀孕育而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逻辑已充分证明,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开放性的特征和意识形态上的融合基因,使得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具备可能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可以作为另一种异质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存在发展,并在不同时期与时俱进地产生一脉相承的理论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基础和内在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涵养和渊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是在新时代特定的实践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深刻复杂的国内国际动因。作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础上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要方面,“两个结合”之间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统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和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标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地位,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大任务和本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际”包含几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基本国情,主要是社会性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方位或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等;另一层意思是指具体实践,也就是一般所指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的实践;此外,中国具体实际还应包括在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交往中凝结成的价值观念,即传统文化范畴。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化实践场域里,从实践维度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统一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深度和实践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标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所在、根脉所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中国本土化时代化发展,也体现在此基础上通过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实现民族化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样式。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和思想渊源,因而,就理论深度而言,纳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视角,从历史发展纵向上延伸了传承时间维度,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理论深度和厚度。就实践空间而言,纳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视角,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相通中,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文化上拓宽了精神弘扬的空间场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领域范围,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出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

“两个相结合”相互联结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现代视野接续中华文脉,坚持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度结合,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实现“两个结合”的典范和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