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探析

朱琳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济南市,250200

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素质教育提升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明确自身职责与使命,将培养大学生社会和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宣传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升课堂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2721/ccn.2023.15722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践行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对该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是必然之路,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使学生成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教育,其教育效果则体现在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思想与言行是否产生了正向积极的变化,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学生自身认知结构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成长与经历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当前大学生思想前卫,对于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探索欲望与好奇心,是网络主要受众群体,网络中文化好坏掺杂,学生正值思想意识形成初步阶段,极易受到不良文化干扰,为了避免不良文化对学生思想的荼毒,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效果,避免不良文化荼毒与干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一)借助系统价值观为途径,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品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思想特征与行为制定教学方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惯于运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无法发挥思想引领与净化的教育作用,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只有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全面的认知,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主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中,借助理论知识讲解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充分发挥理论教学优势,积极钻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与课程理念深度融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内容与自身生活紧密关联,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使其积极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修为与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案例分析与探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二)借助日常管理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认知与认同两者具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借助理论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应提升教学深度,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只有学生对其产生认同感,才能更加积极学习与实践,这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思想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历经知、行、意、信等过程。如果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仅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即使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是却不一定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则无法实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目标。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层的体会,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有效结合,需要积极了解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现实问题,探索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正确择业、交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融合,鼓励与指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生活与学习状况,可在校内成立专门的部门,对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进行观察,获取有效的信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归属感,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学习与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

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时期,周围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一旦遭遇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就会对学生的心灵与思想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此高校教师应重视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将软环境与硬环境两个方面作为着手点,对高校校园环境进行优化。可以尝试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与学生气质相配的内容,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一,教师可以从硬件环境入手,在校内环境中设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校内标语、校园广播等,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报及网页,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定期更新,在校园中定期播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音乐、视频、动画等,设计全新的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环境中以及网络学习中均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环境育人作用。第二,还应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在校园管理中与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顶层设计,以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产生归属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单纯依靠理论教育与环境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能够对学生思想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却难以保证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思想观念,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促进学生思想升华,实现知识体系完善,促使学生言行一致。只有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在学生心中建筑道德高墙,成为一切行动的内在标准与精神动力。将其转化为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力量。为此应将实践活动纳入高校思想政治育人体系中,开展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各项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可以在高校内部组织党团社团活动、下乡支教活动、社区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结束语:综上所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作为重要途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对其的全面了解。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提升对其观念的认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浓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作用。积极在校内外,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促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春雨.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类型化"特征及"具象化"机制[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2(4):5.

[2] 向瑞. 高职院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建设及革新[J]. 青春岁月, 2019, 000(017):229.

[3] 邹曙南. 民办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成效评估[J]. 时代人物, 2020, 000(031):P.1-3.

作者简介:朱琳,女,汉族,籍贯:山东滕州 生于:1993-09,工作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单位省市:山东省济南市,单位邮编:250200,职称:助教,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