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校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的核心部分,不仅关乎教育工作开展状况,更与学生价值观念形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因如此,校方必须对其给予足够重视,积极引入马克思主义思维,以此作为主要手段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核心思想把握方向明确界限划分,紧密贴合时代变化与高校教学具体情况,彰显马克思主义思维具有的价值及思政意义。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综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论体系,其中,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引导反映立场并引导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应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整体性中加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人民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是其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有力证明。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
2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运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与国家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譬如,国家是社会不断发展而衍生的产物,当各个阶级之间存在的矛盾难以协调的情况下,某一阶级会通过暴力手段征服其它阶级,将阶级之间的矛盾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因此可以将国家看做一台暴力机器。社会职能是国家经过长期发展而衍生的新型职能,国家操纵手中的权利对社会进行管理。共产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成,各阶级之间存在的矛盾消亡之后,国家也会随之湮灭。然而伴随社会主义前行,国家衍生出更多职能,为社会各界群众提供服务同时妥善管理社会。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建设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本土文化的今天,学生思想难免会发生一些改变。正因如此,高校应基于马克思主义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认同国家现行制度。新时代背景下,高效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位置,围绕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夯实学生成长基础加快个人发展速度,指导学生将个人思想融入国家建设中。鉴于此,课程思政是结合时代发展衍生的理论,强化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未来的接班人。
3马克思主义思维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措施
3.1注重学科建设
对高校思政教育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马克思主义并非单指某种主义,严格来说这是一种理论体系,并且是指导行动开展的具体方针。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习能力较差,则难以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无法肩负振兴国家的重担。若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综合探究,掌握其中蕴含的核心,并以此为辅助条件进行人才培养,必须以学科作为基础创建完整的平台,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研究目标,根据情况变化及需求合理应用。正因如此,高校要投入大量精力及时间,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学科建设,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加快学科发展速度。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学科作为主体,打造高素质教育队伍。
3.2提升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从高校角度出发,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思想层面入手开展教育工作,而教师是这一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育水平关键因素。正因如此,校方在安排教师时要从能力、职业素质、政治观念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打造一支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团队。当前,高校师资力量趋于年轻化,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仅停留在学习阶段,特别是理工类、艺术类等教师,如果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掌握其中蕴含的核心,专业知识运用水平低下,将无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具有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培养难以实现教育目标。此外,如果专业教师只是具备职业素养则无法满足教育需求,作为高校教师要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承担思政教育赋予的职责。正因如此,教师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只有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情况下,教师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确保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3挖掘专业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元素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元素首先要建立在做好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之上,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这些在专业课程中获得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表现。此外,各学科领域中优秀的工作者及其伟大成就等元素的挖掘同样应当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例如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无不是以增进民生福祉、践行爱国主义为其价值追求;各领域的大国工匠,也无不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展现人类劳动的本质与劳动解放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核心思想。然而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不同学科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操作支点。应当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以一种科学发展的观点和态度,发掘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内涵,形成协同推进的"课程思政"整体效应,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而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3.4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局面
同样是通过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是互相孤立的,而应形成二者互相配合、协同育人的局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有特点,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为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掷地有声"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以隐性教育为主,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元素,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因此,应当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外,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也都能够从思政课程中得到帮助和支持。通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可及时得到思政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从而形成双方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的协同育人局面。
4结语
由上述分析内容可以看出,对高校学生思想培养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秉持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角度入手贯彻这一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人状况予以适当指导,对学生思政教育给予足够重视。以实际环境作为切入点,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工具引领学生,对传统观念进行创新,整合马克思主义与高校教育,与时代发展紧密贴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的价值在课程思政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丁浩.高校跆拳道教学思政元素探究及课程思政路径分析[J].体育风尚,2021(5):2.
[2]王媛媛.基于需求分析的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完善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6):3.
[3]管新源,李艳波.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路径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