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高蝶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长春市,130117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是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在其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的吸收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的吸纳了其中的精髓,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它结合了时代的特色,符合实际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以及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就必然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探究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实现路径,这些对于发展文化自信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DOI:10.12721/ccn.2023.15723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习主席曾多次的在会议上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多次提到优秀的文化对于我国意义,而且在最新的《民法典》中,开篇就是对我国历史脉络的一个大致总结。把我国的历史从古至今都写了一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是极其高的,对于我国文化,不仅要保护,而且也要传承。然而在经济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出现了很多腐蚀我们传统文化的东西,因此如何保护和重视我们的文化就显得更加重要,在这一方面,习主席已经多次强调过这个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一)毛泽东思想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追溯起源,“民本”思想最早体现在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里面,后来又有荀子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将君臣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二者都非常注重人民百姓,认为百姓是国家富强之根本。毛泽东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更加深刻的学习古代的“民本”思想,他并没有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去了解传统文化,而是认真总结我国的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工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众路线”,而这一思想正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发展。

同时,毛泽东根据“修身”的思想,结合党的工作特点和作风,创造性的提出了在党的工作中既要学会批评,也要学会自我批评。这一工作方法后来也被运用到其它地方,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方向。另外,毛泽东还特别注重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使用,他通过采用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风格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阐释和解说,形成了民众能够接受和学习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因而使“马理论”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深入人心。由此可见,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毛泽东一直不断的在探索和研究。

(二)邓小平理论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那就是“一国两制”的思想。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文化的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坚持求同存异的思想。邓小平结合这一重要思想,联系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观点,进一步创造出了“一国两制”的思想,邓小平通过一国两制的制度解决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香港问题,始终坚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认为港澳地区可以采用不同的制度来管理本地区的事物,但是实际上就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采用这个方法很好的解决了我国的问题,但是又没有损害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还能使民族之花大放异彩,很好的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特色和传统。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孔子很早就提出“德法兼治”的思想,在他看来,治理国家只是以仁爱和德是不够的,必须就辅以刑法,因为在每个国家都会有不受约束的人,总希望以自己的想法来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不管是不是侵犯了他人的权利,损害他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认为: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采取刑法的手段来对这一部分的人进行约束。结合这个思想江泽民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十分强调法律的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希望通过这样的治国手段能够使民众产生一定的心理认同,并以此来巩固我国的社会地位,和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铺平道路。

(四)科学发展观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合”文化在缓解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以及历朝历代的国家冲突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更迭中都会涉及领土之争,但是最后都会以和平共处的思想来解决问题。例如我们常常看到的联姻和其他的番薯国家向大国供奉的场面,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和平而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而这一思想却一直沿用到今天。其中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就很好的体现出了“和合”的思想,它最根本的思想是国家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而要做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专门靠制度和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的是全社会和谐相处,一起合作,攻克难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符合民族发展的特色,又强调时代价值,不断推动“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当代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发展。

(五)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完成的。在这年里,我国完成了绝对脱贫。而在我国古代思想中一直讲求大同社会,所谓大同社会就是“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人人都能够吃饱饭,社会再也没有纷争。从一定的程度上说,大同社会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过于理想化了,是很难实现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但是,根据这一思想,我们虽然不能做到夜不闭户,但是却可以让全国人民达到小康的水平,能够吃上饭。因此,我们国家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与精准帮扶,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要从根本上做到杜绝贫困人口再度返贫,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公平,减小了贫富差距。大同思想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思路,结合大同思想创新出脱贫攻坚,很好的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具体性,它的这种特性要求它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深深的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当中去。“马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相契合,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抽象的内容,不能从主观臆想的角度去认识它。马克思主义一旦与具体的某个民族相结合,就一定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土地上深根发芽,在世界的文化林中独树一帜,独具特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然后再看看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与时俱进,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两方面来看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契合点的,因此能够融合发展而不产生排他性。

总而言之,“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滋养是分不开的,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马理论”的一个动力器,二者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离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马理论”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更加不能忽视的是,要讲“马理论”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必然要参与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出我们国家的特色,才能更好的发展起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要实现我国伟大的复兴梦,增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马理论”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爽.党的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4):11-12.

[2]田鹏颖.论21世纪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甘肃社会科学,2021(06):10-17.

[3]金民卿.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J].红旗文稿,2021(22):16-21+1.

[4]马庆玲.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1(06):6-10.

[5]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郭丽瑾.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中国文化报,2022-01-11.006.

作者简介:高蝶(1998-),女,汉,贵州毕节市人,在读研究生,吉林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