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期国际形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我国发展也迎来了关键挑战阶段。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人才,其教育成果将直接影响未来国家的兴衰,因此,做好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至关重要。其中马克思主义思维理念的培养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与该方面的思想培养有着密切关联关系,相关课程教师应当对此引起足够重视。
1从理论角度看高校课程思政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必要性
1.1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求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虽然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和平发展时期,但是国际各个层面的竞争实际上却从未停止,部分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向东方国家输出西方文化思维,企图使东方民众彻底西方化。而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新生力量,自然而然便成为了他们重点进行意识形态腐蚀渗透的对象。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为了确保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维护信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维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使其不惧外界思想的影响,始终坚定自己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支持信念,努力为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做出贡献。这是当前国际形势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所需。
1.2国内形势变化要求加强大学生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不仅是国际形势,当前时期我国国内形势也处于非常严峻的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升,这在增强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创造了多样化的国内经济体系。这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利益影响,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社会成员的不同思想方式,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组成成员,难以避免也会受到社会思想的引导。在互联网世界中,大学生每天接收来自各类渠道的信息,其价值观、政治信仰很容易出现偏差,使其对国家发展、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当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教育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1.3大学生的社会使命要求其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高校大学生是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主要人才群体,在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将表现出不可忽视的作用价值。因此,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支持高校教育工作,积极培养知识型人才。而大学生接受着国家的教育资源,实际上并非无事一身轻,而是担负着国家建设的重要使命。为了能够使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真正可以成为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成为时代的引领者。高校在进行人才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向其渗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将我国现在所遵循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深刻植入大学生脑海。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保证大学生日后走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
1.4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着必须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维教育
高校大学生虽然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实际上由于去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等原因,很大一部分人群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不够成熟。此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仍然能够起到有效的塑造性。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常识,在课程思政中融入马克思思维方法,是使其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
2从实践角度分析高校课程思政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必要性
2.1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
“真理是过程。人从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走向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经过实践不断检验的,它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精华,通过实践进一步升华,在此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又经历了不断的检验,从而证明了其真理性。
2.2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性
马克思主义内容丰富,它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把实践引入哲学中来,开创性地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精辟的描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它的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对在未来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令我们向往的描绘,人会随我的心愿做事情,但并不因此就使其成为一个特定角色。马克思主义把逻辑和辩证法联系在一起,指出:“甚至形式逻辑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有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辩证法也是这样,只不过是更高超得多罢了”;“因为辩证法突破了形式逻辑的狭隘界限,所以它包含着更广的世界观的萌芽”。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指明了道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这一目的的实现方式只有通过暴力来实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2.3马克思主义具有自我完善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产生之初,马克思主义就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认为理论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指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更多的是趋势性的描述,而不是具体描述,这为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留下了一扇敞开的宽阔大门。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在自我否定中完善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的否定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每一种观念和概念也是如此。”“每一次新的否定都向前推进这种完善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得以扬弃地发展。
3结束语
经过以上分析阐述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思维的培养,对于人们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构建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人们的实践行为方式有着决定性影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水平的养成,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融入能够为其提供巨大的助力。而且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学习,也是我国社会发展所必须坚持的道路。相关学科教师应当对此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合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蔡文成,张艳艳.高校课程思政中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融入与贯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7):133-138.
[2] 杜仕菊, 汪帮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7(5):4.
[3]孟祥凤.构建高校"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必要性,原则及措施[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3):3.
[4]张子文.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论在化工物流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研究[J].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