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必然会有两个前提,一是马克思主义要传入中国,二是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其实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回顾党的历史,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百年,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所提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质”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
通过梳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一是开启新征程的需要;二是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三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需要。其次从《决议》主要内容的七个方面,就能够很清晰看到它有一条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线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是相伴而生的,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建设的实践探索而来。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在寻求民族发展的历程中,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亟需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立足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我们可以知道,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与空想社会主义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全面总结正反经验,完成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准备
从时代背景与历史任务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此外,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可以得出,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历经艰辛探索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二)确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质变飞跃的主体要素
从重要人物的自觉自主探索来看,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和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运用。
(三)实现革故鼎新的历史合题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总结归纳起来就是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效和历史成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取得成效,但也遭遇重大挫折和教训,还是面临着如何立足于中国实际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对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任务有密切关系,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二是重要人物的自觉自主探索,即历史的主体的评价和认定;三是实现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取得历史成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 把握规律,重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二) 维系党的理论根脉,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自主自觉,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抓住主要矛盾,找准时代课题,根本上是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结合点就是发展生产力,产生了原创性重大理论成果,回答了时代课题。
(三)实现继往开来的历史合题,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了真正的实践成效,那就是富起来,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和创新的潜能。在此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以后,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吸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正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涵盖了唯物论的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涵盖辩证法思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所蕴含的共同富裕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要求。
(二)立足“两个大局”,擘画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局势,为更好实现社会发展,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定“两个确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史合题。随着中国融入世界格局,越来越多的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之义。
(三)深刻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启示
一是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但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僵化的、教条的、空洞的或者是现成的公式,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历史证明选择中共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是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上是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三是关键在于能够直面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重要危机的时候都敢于正视问题、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这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途径。
综上,在新时代坚持实事求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真正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2]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理论的创新性探索[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11).
[3]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作者简介:潘建(1990.01-),女,汉,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江津区委员会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