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耕项目,背景适切
(一)农耕教育是学生适应新时代成长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孩子们离农事渐行渐远,体会不到劳作的艰辛,甚至不知道食物从何而来[1]。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中,虽然有很多与农事有关的内容,如凤仙花种子、养蚕、绿豆发芽等,但这些内容操作难度高,花费时间较长,教学效果通常不理想。因此,对学校农耕项目化活动进行研究,能够缓解当前劳动教育实施的迫切需要。
农耕项目化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实行劳动生产实践与读书求知相结合,这就需要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二)项目化活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项目化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项目化学习改变以往学生学习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问题,也就是“学用分离”的问题。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用合一,强调让学生学中用,用中学。所谓“学中用、用中学”便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化活动与学情的适切性是促其提升的前提
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时,整体规划仍显不足,对于学习内容也缺少系统化的设计。项目化有名无实,甚至无名无实,一些学校简单地把一些校内劳动当作项目化活动,或者将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与项目化活动混为一谈,全然不顾项目化活动与学科的适切性,更是妄谈其教育意蕴。因此,紧贴小学科学学科育人目标,对项目化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方能体现项目化活动应有的教育意义,焕发出持续的教育活力[2]。
二、问题驱动,项目构思
劳动教育应面向真实生活,回归“生活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激发其思考、讨论、交流与设计的欲望[3]。
三、实践推进,活动实施
(一)在冬季播种产品的初衷——种什么?
确定了核心的驱动性问题——“我有一块地 朝露向阳生”我的种植计划。摆在学生面前地第一个问题就是种什么?有的说种土豆,有的说种萝卜,有的说种毛豆,也有说可以各种蔬菜都种一点的。
冬季适合种植这些作物吗?适宜怎样播种?需要怎样的生长条件?日常的养护是怎样的?需要多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收成以后可以拿来做什么……
学生们很快就回去查找资料,询问有经验的长辈,思考如何在10月至次年4月之间学校劳动基地空闲时间将其利用起来,生成相关作物的思维导图来介绍自己的农耕大计。
(二)选择适宜的冬季播种产品——准备种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向同学介绍选择某作物的理由,在同学面前汇报展示。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种植萝卜最为合适,因为“冬吃萝卜夏吃姜”,论营养成分,“小人参”的称号不是白来的。论熟悉程度、生命力,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似乎更容易成功。论丰富度,萝卜种类多,更能体现种植乐趣。此外,对成熟的萝卜进行“深”加工,形式多种多样。
(三)确定播种的方法与过程——怎么种?
确定选择种植萝卜后,中选小组向同学介绍该作物的相关知识与种植条件。各小组设计“萝卜种植观察记录表”,全班生成“作物养护安排表”,安排专人照顾养护,在种植过程中能及时记录作物生长情况。
四、成果产出,评价反思
(一)成果展示与利用
1.成果展示
2.成果利用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养护后,劳动基地里的萝卜终于丰收了,白萝卜、胡萝卜各个白白胖胖,诱人可爱。但这么多的萝卜,怎样才能充分利用,不浪费呢?同学们按照种植前的方案,提出可以对这些萝卜进行多方面的利用。
萝卜雕刻:萝卜质地细腻,纹路清晰,萝卜雕品像玉雕般玲珑剔透。学生通过上网学习相关雕刻视频,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萝卜雕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创作能力。
萝卜菜肴:萝卜不仅能用来制作雕刻等艺术品,还可以用作菜肴的原材料。和萝卜相关的菜肴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1)腌萝卜
腌萝卜是一道风味小菜。选取几个不空心的红皮萝卜,切条或切丁,切好后择晴天晒上几天,再用盐腌制,配上辣椒、生姜、大蒜等佐料,压实后放置半个月即可开坛食用。
(2)炒萝卜
炒萝卜是一道菜品,属于浙江省家常美食。主要原料有萝卜,主要配料有酱油、鸡粉、盐等,通过高温翻炒的方法制作而成。此菜味道爽口,微甜,内含丰富营养。
萝卜学具:在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课《胡萝卜高塔》中需要用到胡萝卜来制作高塔。收获的胡萝卜可以就地利用,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学具。
通过对最终收获的作物进行多种形式的利用,在思考与劳动中提升了核心素养。
(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对项目化学习活动过程和成果实行量化评价能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诊断功能,引导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创新劳动方式,及时改进和规范劳动表现,也更有利于项目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小组的养护记录、种植观察表,通过小组互评每月进行量化考核,评选出校园“智慧小农人”“创新小农人”进行表彰。多样化的劳动评价既展示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劳动价值观。
(三)项目成效
本项目以“‘我有一块地 朝露向阳生’——我的种植计划”驱动型问题入项,学生经历填写KWH表,制作思维导图,制作PPT汇报展示,投票竞选,设计观察记录表、养护安排表,提出萝卜利用方法各个项目流程,将理论知识与农耕实践适切性结合,达到了项目化活动中学做合一,“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目的。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项目从入项到出项,把农耕教育有效融入,推动农耕教育走向真实、完整且有深度,从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生命观念、社会责任,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农耕项目化活动中实现了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沈凤.乡村三玩:指向农耕素养的学前劳动启蒙项目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2(11):44-48.
[2] 廖红.小学生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2022(01):49 -50.
[3] 莫建忠,徐莉.走向整合创新:城郊小学田园劳动教育的校本实践[J].中小学管理,2022(0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