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至今未有人著文来专门论述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的哲学思想。其次,虽然人们对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的几篇作文,尤其是对其中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有较多的分析和更多的引用,但遗憾的是,至今也未发现有深入挖掘其中哲学思想的文章。再者,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的哲学思想可谓是马克思最初的哲学思想,虽然是其哲学思想发源时期的涓涓细流,但却是探究他后来蔚为大观的哲学思想的原点。本文尝试通过分析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的若干作文,来探讨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的哲学思想,以求教于学界前辈。
一、孕育马克思最初哲学思想的各层级环境
马克思早年生活、学习的德国莱茵地区和他的家庭以及学校构成孕育其中学毕业时哲学思想的各层级环境。
1、孕育马克思最初哲学思想的社会环境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南部莱茵省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特利尔,自出生至1835年10月去波恩读大学前,马克思一直生活和成长于此地。
特利尔所在的莱茵省是德国经济和政治最发达的地区。莱茵河上往来的蒸汽轮船,岸边工厂轰鸣的机器,都表征着该地资本主义经济前进的脚步,都彰显着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在此地挺进的节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催生了反映资产阶级利益诉求的自由民主思潮和自由民主运动。在德国经济和政治最发达的莱茵地区的市民阶层中间,也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自由民主思潮,省城及其以下城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出有自由民主倾向的报纸期刊,位于这一地区的马克思的家乡特利尔也不例外,也成为一个自由民主思潮所波及到的城市。不仅如此,莱茵地区还成了自由民主运动的重要策源地。莱茵地区的大资产阶级中的大实业家不仅通过其机关报《科隆日报》等报刊,而且通过莱茵省议会,呼吁建立立宪制度和实现德国统一;而莱茵地区的中等阶级中的一些进步分子,包括手工业者、小厂主、小商人、医生、律师、记者、作家、教授等,则持民主主义立场,他们认为自由主义分子所要求的立宪制度不能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因此要求制定立足于人民至上的民主宪法,建立民主制度,以解决贫穷等一切政治和社会问题。
时代的自由民主思潮和自由民主运动影响了马克思的父辈,也一定会转而㓎润马克思的心灵,影响其哲学思想的发轫。
2、孕育马克思最初哲学思想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生活和工作在特利尔这个自由派观点盛行的城市里的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未来的岳父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和亲自指导马克思学业的中学校长维登巴赫,无一例外地都深入研读过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著作,都深受时代自由民主思潮和自由民主运动的影响,都富有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们为马克思孕育自己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孵化器。
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曾任特利尔首席律师、律师公会会长和政府法律顾问,人品正直、端庄、谦和,学识渊博,喜欢阅读古典文学名著,更喜欢研究哲学和政治方面的问题,精通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人的学说,推崇温和的自由主义,希望普鲁士国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制定自由主义宪法,建立代议制民主制度。马克思坦承从父亲的言传身教获益匪浅,不但学到了丰富的文学和哲学知识,继承了进行科学研究的严谨学风,而且陶冶了自己济世救民的高尚情操,尤其是孕育了自己追求自由民主的启蒙精神。
冯·威斯特华伦男爵是马克思父亲的好友,曾任特利尔枢密顾问,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能讲英、法、西班牙、希腊、拉丁五门外语,钟爱文学,通晓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具有自由主义思想倾向。正是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可敬可佩的尊尊长者,成为了马克思的忘年之交,对马克思精心培育,其自由民主精神对马克思影响深远。
维登巴赫是马克思所就读的特利尔中学的校长,兼任特利尔市康德研究会会长和文学俱乐部的负责人。此人也是一位精通哲学、文学、历史的著名教育家,还是康德哲学的忠实信徒,具有自由主义精神。他不顾来自普鲁士文化部的巨大压力,坚持向学生灌输启蒙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此人有感于马克思非凡的禀赋、品格和探索精神,竟然亲自指导马克思的学业,对年轻的马克思产生了不可估计的积极影响。
综上,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未来的岳父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和特利尔中学校长维登巴赫,这三个具有自由主义倾向、品行高尚且富有哲学修养的人,可谓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卓越启蒙者、人生起航阶段的优秀导航者。因为正是他们为马克思营造了茁壮成长的家庭、学校等小环境,提供了孕育哲学思想的温床。
二、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的哲学思想
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未来的岳父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和特利尔中学校长维登巴赫,这三个出类拔萃的人对马克思早期的精心培育,为后来成为千年思想家的马克思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学术根基。
马克思中学毕业之际,在1835年8月10日、8月12日和8月15日,曾先后写了宗教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一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拉丁语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三篇作文。限于篇幅,这里仅分析前两篇。
1、马克思《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一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一文中的哲学思想
在这篇关于宗教问题的作文中,马克思以其思想特有的深刻比较严谨地阐述了人的本性、人与基督结合的必要性及其结果。
首先,在对于人性的看法方面,马克思持性恶论立场。他认为,人就其本性来说是喜欢做恶的,“人是自然界唯一达不到自己目的的存在物,是整个宇宙中唯一不配做上帝创造物的成员”, [2]因为人有难以自制的庸俗欲望。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没有把人的恶的本性归之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所犯的“原罪”,而是从现实当下的人身上找原因,认为是人的庸俗欲望遮蔽了其心中的“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所致。[3]这明显不符合基督教义,但恰恰体现了马克思见解的大胆和高明,因为这样的观点立足于现实来考察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从而更能反映现实、更接近真理。我们知道,唯物主义的精髓就是从客观事实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在其中学毕业之际,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已经具有唯物主义的幼小胚芽。
其次,马克思从历史角度论证了信徒同基督结合的必要性。他论述说:“任何一个民族,即使它达到了最高度的文明,即使它孕育出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它的技艺达到了全面鼎盛的程度,即使各门科学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它也不能解脱迷信的枷锁。”[4] 因此,“各民族的历史就这样教导我们,同基督结合为一体是必要的”。[5]如果说马克思在探讨人的恶的本性的根源时,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剖析当下的人的现实欲望的话,那么,在这里马克思则从历史的角度来论证信徒为什么必须与基督相结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此时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善于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视角辩证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再次,马克思把宗教与道德联系起来论述信徒同基督结合的必要性。他认为,与基督结合能够得到美好的结果,即能够使人变得高尚和得到快乐。这种高尚可使苦难的人生得到安慰,而且这种快乐是纯粹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伊壁鸠鲁主义者在其肤浅的哲学中,比较深刻的思想家在知识的极其隐秘的深处企图获得而又无法获得的,这种快乐只有同基督并且通过基督同上帝结合在一起的天真无邪的童心,才能体会得到,这种快乐会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崇高”。[6]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引用“因信得救”的基督教义,也就是说,没有从信仰的角度或他律的角度来论述,而是从道德的角度或理性自律的角度来展开论证,强调信徒自觉与基督结合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可以安抚自己的心灵,从而可以使人“平静而沉着地迎接命运的打击,勇敢地抗御各种激情的风暴,无畏地忍受恶的盛怒”。[7]显然,马克思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人的主体性、人的理性和人的自律精神,这反映了马克思在宗教哲学方面持有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自然神论思想(自然神论是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是在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种哲学观点)。
令我们倍感兴趣的是,此时的马克思在对待宗教方面为什么能够秉持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神论立场呢?深究起来,由于父辈和师长赞同启蒙思想家的否定神道主义、弘扬人道主义、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主自由、反对迷信盲从、倡导科学理性的启蒙思想,而马克思本人又受到他们的精心教育和启蒙,这样一来,马克思在论述人生信仰问题时,能够秉持理性的立场,从人的道德提升角度切入,既肯定宗教的必要性,同时又肯定人自身的力量,就显得顺理成章而不难理解了。
2、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的哲学思想
在这篇德语作文中,马克思通过论述青年人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深刻阐述了自己对人生自由和幸福的看法。
在马克思看来,人有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自由,因为“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8]这里马克思在人的自由问题上,既看到了人在面对选择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又看到了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对人的选择的限制,这是很令人惊叹的唯物辩证的思想火花!尽管这种论述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小火星,却是合乎其后来创立的唯物史观的!
此外,马克思对人生幸福问题的论述也是辩证的。他论述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9]这里,他把自身完美与人类幸福联系起来的思想极富辩证性和人文气息。
从这篇作文的论述,我们不难判断,此时的马克思在哲学上已具有他最初的唯物史观的思想胚芽和比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了。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明显感受到他在接受父辈所传承的启蒙思想的基础上,在时代自由民主思潮的熏陶下,经过自己刻苦学习和不懈探索所培育出的浓烈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中学毕业之际,在哲学上,马克思已经具有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的自然神论思想,这种哲学思想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发展成为了战斗的无神论;其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胚芽已经萌发,这种哲学思想由于他在大学时代初期(1835年10月到1837年春)以后转向具有现实主义底色的黑格尔哲学,而逐渐得到了深化和更进一步的发展;再次,他已具有极富人文主义色彩的比较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了,这种散珍珠般的辩证法思想,也随着他后来转向极富辩证法思想的黑格尔哲学,而渐渐发展成为了系统的辩证法思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中学毕业之际的马克思尽管还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哲学思想,但其思想的闪光已经彰显出比较深刻的光芒,预示其具有成为思想巨人的非凡潜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一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0年历史考证版第1部分第1卷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李相军(1974.8-),男,汉族,河南濮阳,博士,内聘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