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能够对人们的生活、学习、思想观念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理论,而互联网作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以网络为媒介,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范围,提高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一项很有必要的研究课题。但要注意的是。互联网世界的“自由度”较高,信息也更加丰富,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其也会对该理论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做到有效传播,就必须在知晓网络时代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做好万全的准备。
一、网络环境下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特点
1. 理论传播变得更加高效
众所周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时间、地域等限制条件对信息传播工作的影响,人们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接触到更多来自外界的信息,与此同时,信息传播路径也在逐渐增多,人。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模式更加的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使得其了解和学习该理论的途径增多。如:微信公众号、网络教育平台、各种短视频平台等,多种网络传播途径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变得更加高效。
2. 共存多元化的理论观点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虚无的,无法独立于具体事件外的思想和理论。因此在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路径多掌握在一些专家或文化学者手中,但由于这些专家或文化学者专精于某一领域,因此其在以利用各种传统媒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理论的过程中常暴露出思想单一化的问题。如:现代专家或文化学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常常以社会主义价值为传播指导,并排斥其他的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论观点。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这个全球大融合的时代,思想教育应在坚守本心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应打破这种自上而下的,以权力为前提的传播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互联网世界“高度自由”,且其中有着丰富的思想信息,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受众者在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可以接触更多与其类型相同但观点不同的思想信息。
3. 主客体在传播过程中相互影响
众所周知,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为单向传播,即信息受众者只能单方面获得信息而无法就其所获得的信息给出对应的反馈。这种不完善的沟通条件使其即便对该信息存在异议,也无法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信息传递具有延时性。而这样的传播局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理论的受众者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符合时代背景的、刻板的理论,被动地进行学习。与此同时,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内容也无法进行传播,致使理论传播工作呈现出明显的官方和精英的意味。但在网络环境下,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能够进行实时互动,受众者能够基于理论内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进而与传播者就该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而双方在探讨、争论的过程中便会相互影响。
二、互联网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多元的、具有吸引力的网络传播平台
基于前文中对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特点的概述,为了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路径,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互联网世界占据“主流”地位,引领舆论导向,第一步便是建立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具有吸引力的、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平台,从形式上给畅游互联网世界的人们营造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此来激发大众深度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降低“科学理论”“高尚精神”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公众对该理论认同感的影响。
例如:基于当代人习惯于使用微信、浏览短视频等特点,网络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工作可以借助微信、短视频平台来展开,这样的传播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公众的目光。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视频传播号,将文字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图片、影视作品、动画、音乐等,突出事与理、形与声及神的有机融合,这样能够更好地吸引公众的目光,从而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理论的受众面。
2.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树立积极主动的传播理念
首先,应基于现代人主要依靠碎片化的时间了解信息这一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主题等分为若干个小的议题。这样的议题不仅能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能引导理论受众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并结合网络类似的观点进行对比、讨论,进而揭发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的实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除外,这样的宣传方式便于受众者自行选择,能够有效增强网络宣传的影响力,提高其思想深度。
其次,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与网络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基于互联网世界信息多元化的特点,理论传播人员应思考如何才能扩大网络教育平台的覆盖面,针对大、中、小学生及社会人士应采取怎样的传播方式,怎样才能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
3. 加强网络传播队伍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对个人最基础的要求,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更是如此,唯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且明确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特点才能真正地做好这项工作。
首先,要强化传播队伍的政治意识,通过深度研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坚定的政治立场等。
其次,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一定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开展日常工作。
最后,是要了解网格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而这项能力可通过后期培训完成。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但要注意,网络世界有利有弊,唯有正确应对才能真正做到“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杨坤.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J]经济师.2017(06):9.
[2]白静.网络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途径论析[J]社会科学学报.2016(09):36.
[3]张晓雪.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路径探索[J]青年与社会.2019(11):24-26.
史雨萌,女,1992年10月13日 ,黑龙江佳木斯,汉 ,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邮编: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