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探讨

刘土玉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昆明,651700

摘要: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高校政治理论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理论性、逻辑性最强、教学难度最大的课程。目前,该课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有所欠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必须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品质、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因材施教和改革对学生评价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高其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针对性;实效性
DOI:10.12721/ccn.2023.15727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定位

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途径,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综合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也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而且其理论性、逻辑性最强、教学难度最大。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政治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本质,从而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为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在教学方面,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有所欠缺,存在专业不专、专业不全的现象,理论水平不高,对教材理解不深、把握不够,无法把教材语言有效转化为教学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授课时显得底气不足,倍感压力,无法胜任国家宣传部、教育部对这门课的教学要求。有的学校,虽然师资力量比较强大,但是有的老师对教学敷衍了事,上课不负责,备课不认真,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老套,教学方法单一化。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基本采用“我讲你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而是用大话、套话授课,课程上也缺少与学员互动,容易造成台上教师口若悬河、台下学员昏昏欲睡的情况,教学时效性无法保障。有的不能与时俱进,知识陈旧,不能理论联系实际。面对新时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视而不见,不能用最新最恰当的典型案例启发、教育学生,影响了这门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在学生方面,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乏、人文素养不足、价值观存在偏差,社会责任感弱化。如:重物质,轻精神;重个人,轻集体。在选择专业、学习知识及选择职业等方面存在着明显急功近利的倾向,对金钱和物质过分追求,对理想信念淡漠轻视,精神追求虚化,精神状态萎靡,人文关怀缺失,人生境界偏低。因而,对这门课的定位错位,缺乏学习这门课的动力和兴趣,存在某种程度的厌学心理和畏难情绪,具体表现为课堂抬头率低。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兴趣较高、学习主动性较强,但是因为没有很好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逻辑,思想力量和理论魅力,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内化于心,因此也就无法外化于行,具体表现为不能合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育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对策思考

1、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育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这就要求各地高校要重视基层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学习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加强。

2、打造精品课程,通过课程建设提升教学品质  

教学、科研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教学是中心、科学研究是基础,二者辩证统一。为了提高教学品质,应减少教师的行政工作,减少对教学的不必要的干扰,让他们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等高校核心业务上来,形成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良性互动的局面。

3、践行以人为本理念,这是有效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育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的前提。践行以人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做到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4、尊重和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这是提高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关键。中国有句老话:十个指头有长短。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上都存在很大差异,教师无视或忽视这些差异,都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败。   

5、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方式,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和过程性功能。改变过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采取一张试卷定优劣,只检查学生知识、技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的方式,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和过程性功能。

6、丰富教学形式,引进情境教育。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育教学中,进行情境教育,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它能促使学生依据情境信息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通过情境教学,以情达理,启迪学生的思维,砥砺他们的志向,为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奠定重要的思想和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廷岚,吕学芳.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2]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7,(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