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验收报告编制质量的重要性
第一,自主验收报告是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建设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关键技术文件。该报告详细记录了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施情况,包括污染控制、生态影响评估和环保设施的运行效果等。一个高质量的验收报告可以为环保部门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和信息,帮助其作出科学的管理决策,确保环保法规和标准的执行。
第二,自主验收报告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是否能顺利通过环保验收,影响项目的投入使用和后续运营。报告质量的高低决定了验收的严谨性和真实性。一个编制不当的报告可能导致环保隐患未被及时发现和解决,进而影响到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
第三,高标准的验收报告编制还能反映出建设单位的环保责任感和规范性。通过严格的自主验收,建设单位可以在项目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促进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和技术措施,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二、主要问题
1. 项目重大变动判别错误
在进行建设项目自主验收监测报告的编制时,正确判别项目是否发生重大变动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一旦建设项目在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或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出现显著变化,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例如,任何可能加剧环境污染或增加废弃物产生的改变都应视为重大变动。国家对某些行业已经发布了明确的重大变动清单,如《关于印发环评管理中部分行业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的通知》等,为这些行业的项目提供了判定标准。对于不在清单中的项目,环保部门应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然而,实践中仍常见到因缺乏详尽调查或误解标准而导致的判别失误,使得原本需重新评估的项目未能得到适当处理,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2. 报告原则性错误
在自主验收报告的编制过程中,遵循正确的报告原则是确保其有效性和合规性的基础。首先,建设单位必须依法进行环保前置手续,包括但不限于获取排污许可证。例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明确要求,任何未依法获取排污许可证的项目,其建设单位不得进行环保设施的调试活动。此外,报告的编制应基于最新的环境法规、标准及技术要求,而不是简单套用旧的模板或其他项目的报告内容。然而,现实中常见报告编制者忽视这一点,使用过时或不适用的法规和标准,导致报告无法真实反映项目的环保状态,也无法为环保部门提供准确的监管依据。正确的做法是,报告应详细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保措施是否到位,污染物排放是否符合标准,并应包含建设过程中违法行为的整改情况。
3. 使用验收标准及评价错误
在编制建设项目的环保自主验收监测报告中,准确应用和评价遵循的验收标准是确保报告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监测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当前有效的环境保护标准执行监测活动,然而,现场实际情况往往显示出监测活动与环评报告规定的施工及运营期标准不一致,或者未全面实施监测。例如,在没有明确地下水质量标准时,错误地应用地表水的标准来评估地下水质量,是一种常见的误用。
随着环境保护标准的不断更新,部分监测报告仍采用过时的标准,未及时跟进最新的环境标准或地方特定标准,如《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的最新版本。
验收报告中对标准的适用范围理解不足也是一个普遍问题。例如,一些报告在评价噪声污染时混淆了《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适用场合,这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不能真实反映环境状况。正确的做法是,报告应明确标注监测项目的单位和使用的标准,确保对标准的适用性和测定结果的正确性。这种精确度对于环保部门依据报告进行决策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4. 报告措辞不规范
在环保自主验收监测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使用明确、精确的措辞是传达信息的关键。不幸的是,一些报告中出现了模糊不清的表述,如使用“可能、大概、应该”等词语,这些措辞无法提供确切的信息,从而影响环保部门对报告的理解和后续的监管决策。为了保证报告的专业性和可靠性,编制者必须采用规范的语言,直接表述环评和初步设计阶段提出的环保措施是否已经实施,并明确指出是否达到了环保标准。
验收报告中常见的问题还包括照抄环评的结论,如“对环境影响较小、对外环境无影响”等,这种做法不仅缺乏对项目实际影响的具体评估,也不能反映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编制报告时,应详细描述实际建设和运行中的环境保护设施的性能,确保所有信息都是基于现场最新的观察和数据。
正确的做法是,在报告中清楚列出环保设施的具体运行情况和效果,提供确切数据支持结论,避免任何可能引起误解的措辞。通过这种方法,报告不仅能够真实反映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也能为环保部门提供准确的依据,用于监管和管理建设项目的环境表现。
5. 监测结果表示不规范
在建设项目的环保自主验收监测报告中,正确且规范地表示监测结果是确保报告可靠性和专业性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些报告在表达监测数据时未能严格遵守规定的格式要求,尤其是在数据的小数位数和检出限的一致性方面存在问题。例如,当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规定了数据的表示方式和精度时,报告中却经常发现数据的有效数字与标准不符,从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报告的整体可信度。
报告中对于各监测项目单位的标注不规范也是一个常见问题。标准如《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规定了不同项目的单位,如pH值应表示为无量纲,而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则应以mg·L-1或μg·L-1表示。但是,在实践中,监测结果的单位表示往往混乱,没有一致性,导致在对标准进行对照时容易出现错误。
为了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编制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方法的要求来表示监测结果。这包括确保所有数据都按照正确的格式和单位进行记录,并确保数据的表示与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相匹配。通过这种方式,报告的数据才能真实可靠,为环保部门提供准确的评估依据,确保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6. 附图、附件不规范、不齐全
在环保自主验收监测报告中,附图和附件的规范性及完整性对于报告的整体质量和功能性至关重要。遗憾的是,许多报告在这一部分经常表现不佳,缺乏必要的详细信息和规范性。例如,项目地理位置图常常缺少必要的比例尺、指北针或风玫瑰图,这些元素对于理解项目的环境背景和地理方位至关重要。
此外,总平面布置图有时并未根据实际施工调整,仍旧使用环评阶段的设计图,导致图纸与实际情况不符。主要污染防治设施的图片选择也常常缺乏代表性,不能充分展示所采取的环保措施的实际情况。
在附件方面,许多重要文档如建设单位的更名文件、排污许可证、危险废物处置合同或协议以及排水证明常常未随报告一并提交或已过期未更新。这些遗漏不仅影响报告的法律效力,也减少了环保部门对项目合规性的评估准确性。
为了提高自主验收监测报告的质量和有效性,编制人员应确保所有附图和附件都符合最新的规范要求,并且与项目的实际情况相符。另外,应及时更新和补充所有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文件,确保报告在提交给环保部门前是完整和最新的,以便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环保决策。
三、结语
在本文中,我们详细分析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监测报告编制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项目重大变动的误判、报告原则性错误、不规范的验收标准及评价错误、措辞不精确以及监测结果和附图、附件的表示不规范。我们认为,通过提升报告编制的专业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可以有效提高环境监管的效率和项目的环保质量。笔者建议,监测人员应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确保使用最新的环保标准和法规,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宋雁辉,王金凤,马丽,等.新形势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常见问题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9(04):70-72.
[2] 席英伟,李贵芝,岳东,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中噪声监测典型问题解析[J].中国沼气,2022,40(0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