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0月考察河南安阳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论断来看,中华民族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一、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兴党历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立足中国实际,结合中华文化,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换言之,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活的马克思主义。在党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中一直就包含着把它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国人民大众相结合、同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内容。
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开始,马克思主义就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逐步明确了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化的过程不仅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天然存在一种“交融和谐”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和创新的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指引。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逐步中国化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源泉。实践证明,离开本土化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不可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焕发勃勃生机,关键在于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推进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并丰富发展的文化沃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才能达至“和谐”即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融合且“生生不已的‘生生’状态”,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新飞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时明锐地察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保持定力的必将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紧扣时代的脉搏,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未来的预判中为既定的预测目标创造更有利的实现条件。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凝练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社会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中华民族迥乎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选择。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离不开的是其中超越时空局限性的文化精神内涵,这种精神文化内涵涵盖了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其对人类文明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因此,即便这些观念被称作“传统文化”,但就其性质来说,它们早已超越了时间性和民族性,能够在中华民族思索时代问题时给予现时的、当下的回答。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人类思维认识程度已发生巨大变化,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也必须依托新的表现形式呈现,才能摆脱其旧样貌,重现其时代性。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给予实践道路上的中国未来的、时代的、未知的精神指南,但这一指引的表现形式必须与当代文化彼此贯通,而这也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应当具有的内涵。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张力:一方面,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需要以全新的目光审视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发展方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会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二、在文化自信是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纵向的发展过程表明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即可以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总结,同样也前瞻性的指明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其自身的普世性和先进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新时代以来,中华文化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进入新阶段,人民对中华文化抱有前所未有的自信心,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
首先,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是一种理性的、自觉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全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当代发展和未来走向,以及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高度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归依,是发自内心地对民族文化自我价值、能力和前途的坚信,是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力量。从历史渊源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至今仍为中华文化当代和未来发展的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这是中华文化有理由自信的历史底蕴。从未来前景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等理念早已超越了单一民族文化发展的范畴。坚持胸怀世界的文化发展构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理由自信的未来担当。从物质世界的客观发展进程来看,优秀的民族文化历经历史长河的淘洗,选择出的内容是最符合所处地区人类生存发展利益的文化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是最符合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每个中华儿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深深的情感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在面对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时保持定力的根脉与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由三者共同组成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没有中国共党领导的革命,就不可能有新中国,就不可能创造世界罕见的发展奇迹,就不肯找到重新树立文化自信的道路。文化自信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党领导下,因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成就而产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新时代十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也为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高度提出的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与“双百”和“二为”并列起来,为我们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两创”深刻回答了传统文化发展的道路问题,确立了评价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方向,为我们提供了新时代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文化自信又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文化只有在自信之后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自强,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要求上,文化自强的途径就是要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简要的说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根基,创新是守正的必然发展。
“两创”的前提首先是要保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味,“两创”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生机勃勃,能够自信的迎接其他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挑战。而这也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动“文化润疆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一要立足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精神底线。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为各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华文化根本性的回答了各民族“我是谁”的追问,在各民族内心打下深刻的中国印记。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正本清源工作已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要继续宣扬、整理有益于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各民族身为中国人的荣誉感、自豪感,守住文化“两创”的底线。因此,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需要各民族群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实现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才能赋予各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两创”根基。
二要主动把握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和优势,抓住时代气息,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新时代,要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竞争力,就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重构和更新其内容和形式,使其内在价值体系与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当代话语体系相协调。当今文化发展事态瞬息万变,把握时代气息是某一文化能够存在的必要条件。目前,国际文化宣传发展形式方法已发生巨大变化。打出一张文化名片,先入为主的形成文化印象,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十分重要。因此需要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新的时代坐标系中考察,甄选适应时代条件的传统文化精髓,加以改造和转化,并通过新的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三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兼收并蓄中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从性质上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产物。它们能独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在于他们调适、融合了所处时代的实践要求,形成了新的文化内容。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紧密结合了新的时代语境和社会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提升和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我超越,并在内容和形态上实现质的飞跃,而非简单的继承与转化。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须顺应时代,突破自身局限性,紧密结合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科学的理论校正发展方向,以理性的目光给出时代回答。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相关论述,循序渐进地回答了为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脉、为何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特征以及中华优秀传统“两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相关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赶考之路上给出的历史性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为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勾画了蓝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 张瑞涛.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正确认识的六大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33-39.
[3] 赵信彦,周向军.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1(03):3-11.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001).
[5] 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J].党建,2014(10):4-7.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8]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
[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