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显示,前列腺癌是一种发生在前列腺上皮的恶性肿瘤疾病,约有75%起源于外周带、20%起源于移行带、5%起源于中央带,且约有98%为腺癌[1]。前列腺癌的特点之一是:这种疾病的进展速度非常缓慢,在早期几乎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很多患者都不明确自己究竟在何时开始患病。不仅如此,很多患者即使感到前列腺处出现不适感,进而前往医院检查时,有一定概率会被误诊为前列腺增生,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这是因为前列腺增生这种良性病变的动态增强表现与前列腺癌细胞密度大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极有可能混淆。基于此,寻找一种能够有效鉴别中央带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疾病的诊断方式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分析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即人们熟知的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测方法在鉴别诊断上述两种疾病时产生的效果,现对研究过程及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综述
自本院2020年8月~2021年7月收治的前列腺疾病患者中选取50例,将之设置为主要分析对象。
纳入标准:(1)在本院接受检测后,发现存在尿频、尿不尽、排尿困难等症状,确定为前列腺相关疾病,接受手术治疗期间经过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测,确诊为中央带前列腺癌或前列腺增生的患者;(2)能够正确看待个人隐私问题,同意将临床诊疗信息用于本研究的患者。
排除标准:(1)病灶已经发展至前列腺外周带、移行带等处,通过常规检测方式即可明确判断是前列腺癌的患者;(2)临床诊疗资料因故缺失,无法支撑本研究顺利开展的患者。
50例患者的基础资料如下:年龄分布情况:最小年龄54岁(周岁),最大年龄72岁,均数63.34岁,标准差2.49岁。
1.2研究方法简析
患者入院后首先接受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测。使用的设备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vanoto1.5T核磁共振扫描仪,搭配腹部相控阵线圈。检测流程如下:其一,帮助患者平卧(仰卧)在检测床上,之后调整至最舒服姿势(可在腰部、脖颈等部位下方增设软靠垫);其二,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调节紧张情绪,以最佳状态接受检测。其三,首先将监测探头对准患者盆腔,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扫描,重点观察盆腔内是否出现转移情况。其四,扫描SE序列设定情况:①轴位设置两个序列,分别为T1W1和T2W1;冠状位设置一个序列,即T2W1;参数为设置4个序列,分别为T1W1-TR550ms、TE15ms、T2W1-TR4430ms、TE78ms。②矩阵参数为:横向320,纵向256,激励次数设定值为4。③扫描视野设置为220mm,层厚度为4mm。④进行自旋回波平面成像扫描时,相关参数设置如下:4430ms的TR、78ms的TE、17ETL。对应的矩阵相关参数为:横向320、纵向232,将b值最高不超过每平方毫米1000s,将平均信号次数设置为1,扫描时长控制在2min左右。经过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测后的结果进行Functool处理,生成彩图后交由本院影像科具有10年以上经验的资深医师进行观察、诊断。
1.3观察指标界定
对比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测结果以及病理检测结果,若两种检测结果差异不明显,意味着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测方式的准确性较高,具有较强的临床诊断价值。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的有关数据,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当P<0.05时,表明比对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根据表1检测结果可知,5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中,病理检测确定的中央带前列腺癌患者数量共计23例,共有22例患者经由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测确诊病情,只有1例检测结果与事实不符;病理检测确定27例前列腺增生患者,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测成功确定25例,只有2例与事实不符。总体来看,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测方式的检测准确性与病理检测结果较为一致,P>0.05。
表 1 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对比(n)
3.综合讨论
根据上文所述可知,中央带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两种疾病的超声检测结果大致相当——动态增强表现较为类似,故难以判断患者究竟患有哪一种疾病[3]。尽管通过手术病理检测方式能够确定患者病情,但由于术前准备工作缺少侧重点,可靠性终究不足。基于此,必须找到一种术前能够确诊疾病,且能够为后续手术治疗提供充足准备时间的诊断方式。近年来,MRI核磁共振检测方式由于具有提高组织分辨力,针对不同组织进行检测时,反馈的信号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这种检测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前列腺在内的多种疾病检测工作。但问题在于,上文提到的导致超声检测方式无法区分中央带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两种疾病的原因同样适用于核磁共振检测,基于此,需要结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测方式,更加准确地呈现出前列腺组织分子的扩散情况。将相关检测结果加以整合之后,理论上能够提高疾病诊断正确率。研究发现,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方法检测患者前列腺时,对相关结果进行Functool处理,生成的ADC彩图在区分中央带前列腺癌以及前列腺增生两种疾病时能否发挥重要作用。原因在于:ADC彩图会对弥散加权成像检测过程中,不同分子扩散的速度以及运动范围进行清晰记录,对应的ADC值越高,检测扩散能力对应的指标值便会越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弥散加权成像检测方法对分子运动的敏感性(信号强度较高,信噪比会下降)。在正常情况下,男性的前列腺腺体主要由腺泡以及腺管网组成,前列腺中央带以及外周带整体相似,但间质和间隙情况存在差异。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当患者患者中央带前列腺癌以及前列腺增生疾病时,对应的ADC检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由此可见,具有核磁共振功能的弥散加权成像检测技术应用于中央带前列腺癌以及前列腺增生疾病诊断时,具有区分两种疾病的完整逻辑,故可将这种检测方式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疾病检测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丽,朱兆兴,王强,等. Siemens Avanto 1.5T MRI对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9):232-234.
[2]杨帆,李云. MRI弥散加权成像对中央带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J]. 黑龙江医学,2020,44(04):542-544.
[3]邱英良,郑晓林,邹玉坚,等. 前列腺中央带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MRI弥散加权成像的多b值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06):85-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