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的提升路径研究

吕河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126

摘要: 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应当为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提供坚实的社会网络支持。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分析了一些高校年轻干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的困境和原因,并提出了强化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的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提升路径。
关键词: 社会支持理论;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
DOI:10.12721/ccn.2021.157033
基金资助: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的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LZX24015)。
文章地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激励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是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高校年轻干部是推动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生力军,应当为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提供坚实的社会网络支持。

一、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的价值意蕴

1.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明确了新时代的好干部标准。干部个人成长成才离不了组织的培养和信任,高校年轻干部只有自觉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工作中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加强实践锻炼,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成为组织信得过、用得上的好干部,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2.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高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能担当的高校干部队伍。高校年轻干部大都具有学历层次高、思维活跃、工作热情等特点,直接面对一线师生,肩负着推动高校办学治校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的重任,是打通高校内部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是学校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和高校管理者的“蓄水池”。只有高校年轻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学校各项工作才能有序开展,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取得新成绩。

3.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需要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教育系统全员参与、全员奋进,高校的担当作为需要压紧压实到高校每个干部身上,只有高校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自觉提高站位,站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高度,立足岗位,积极担当作为,不断推动岗位工作提质增效,才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二、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存在的困境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干部队伍精神状态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干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的问题。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的问题在高校年轻干部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1.激励不足不愿担当。有的年轻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政治理论学习不深入,大局观、全局观树立不牢,缺少创先争优的主动性,担当作为的自我激励不足。有的学校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一定程序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年轻干部担当作为的正向激励机制没有完全形成。有的学校对年轻干部压任务提要求多、关心关怀少,年轻干部对学校事业发展关心和认同不够。

2.保护不足不敢担当。有些年轻干部有担当作为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但存在顾虑而不敢担当。比如,在面对突发状况和急难险重任务,因为没有明确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担心贸然处置会给工作带来被动;开展创新性探索和尝试时,因为没有健全的容错机制,担心创新失败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在面对组织需要但可能牺牲个人利益时,因为没有相应的补偿措施,担心会遭到家人的不了解和不支持。

3.能力不足不会担当。担当作为既需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更需要善于担当、善于作为。有些高校年轻干部从毕业后就在高校工作,工作履历相对简单,工作锻炼相对不足;有的年轻干部长期从事基础性、事务性工作,缺少战略性思维和谋划能力,缺少培训锻炼的机会;有的年轻干部业务工作比较专一,与其他单位人员交流过少。由于能力素质的不足,部分高校年轻干部在组织需要时不能很好的担当作为,甚至造成工作失误。

三、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的提升路径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会支持一般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以及工具性支持等。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需要来自个人、高校、社会和家庭多方的共同支持,其中高校的支持尤为重要。

1.强化情感支持,解决不愿担当问题。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年轻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年轻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夯实担当作为的思想根基。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对干部最大的激励是正确用人导向。要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用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引领高校年轻干部干事创业导向。要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做实做细干部年度考核、任期考核、日常考核等,让担当作为在考核中得到充分体现,要加强干部考核结果应用。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关心关爱,特别是在外援派、借调挂职干部,增强年轻干部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获得感,让年轻干部自愿与学校事业发展同心同向。

2.强化工具性支持,解决不敢担当问题。健全且鼓励担当作为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为高校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也能有效减少年轻干部的顾虑。从制度机制入手,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业务工作制度和流程,让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有制可依;另一方面,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干部担当作为容错机制,减轻年轻干部的思想包袱与心理负担,放开手脚担当作为。坚持严管就是厚爱,加强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对年轻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予以提醒,用好谈话提醒、批评教育、函询、诫勉等组织措施,防止“小错”酿“大祸”,为年轻干部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做好在外援派、借调挂职干部的生活待遇保障工作,让年轻干部安心工作、积极拓展。

3.强化信息支持,解决不会担当问题。要加强高校年轻干部培训培养和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年轻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坚持分层分类培养和按需培养,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干部、不同需求的干部,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提高培训实效性。要发挥高校二级单位年轻干部培养的主体作用,二级单位领导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业务指导和经验分享,“一人一策”制定本单位年轻干部培养成长方案。要加强新入职干部、新任职干部培训,发挥好老同志“传帮带”作用,打好年轻干部担当作为的能力素质基础。要发挥朋辈教育功能,注重搭建年轻干部展示交流机制,促进年轻干部间的工作交流、思想碰撞,推动年轻干部共同成长。要抓好“关键少数”,持续做好优秀年轻干部的发现培养选拔工作,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优秀干部队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