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病主要分为功能性精神病与器质性精神障碍,前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神经症等病症,可发生于青壮年,后延续到老年,一般在老年期出现功能性精神病的几率较小;器质性精神障碍多发病于老年期,主要表现为痴呆、智能减退、生活能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或低沉。精神疾病给家庭和患者本身会造成极大负担,因生活能力的下降,会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1]。本次就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作为探究对象,探究人性化护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比组与人性化组,各25例,均为男性患者。对比组年龄为60-75岁,平均为(67.50±3.06)岁;病程为0.3-11.1年,平均为(5.70±2.12)年。人性化组年龄为60-76岁,平均为(67.88±3.11)岁;病程为0.2-11.2年,平均为(5.72±2.09)年。所有临床资料对比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比组行基础护理,具体如下:
1.2.1.1症状干预:注意患者复发征兆,若出现应及时处理,需注意患者是否出现睡眠障碍、昼夜节律颠倒,夜间活动而白天卧床、情绪不稳定、否认自己患病,并抗拒治疗与护理措施等现象。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对症处理,引导患者调理作息时间,对情绪控制不佳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
1.2.1.2个人卫生:多数老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应耐心协助其定期洗澡更衣,理发剪指甲,每天帮助患者洗脸梳头,整理仪表,防止因卫生不洁发生感染。若是女性患者,还需注意其私密处卫生,以防出现妇科疾病。应经常晾晒和清洗患者的被褥,更换衣物,督促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定时协助患者大小便,若患者大小便在房间及被褥上,应及时清理更换,防止病人吃排泄物。
1.2.1.3治疗护理:应督促病人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维持治疗剂量,使病情慢慢恢复,临床多应用奥氮平、利培酮、帕罗西汀等药物治疗。密切注意患者出现的药物副反应,若发现病情症状复发,则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一般情况下,应指导患者一个月做一次检查,若检查结果有异常,可及时处理[2]。
1.2.1.4环境干预:给予患者平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应尽量使生活环境温馨舒适。除患者的床上用品外,不可摆放其他物品,以免患者伤害自己或他人。可鼓励患者参与科室内组织的娱乐活动,使病人多接触他人,正视现实,让患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2.1.5饮食管理:,因疾病会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因此一定要加强老年患者的饮食管理。可适当增添营养丰富的食物,三餐以质软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不可准备带骨头或刺的鱼、肉等食物。若病人不想进食,应耐心的哄劝,而对于食欲旺盛者应限制其饮食,根据机体所需定好食物份量。此外,在患者进食的同时,应督促患者细嚼慢咽,减轻胃肠道负担,防止进食速度太快产生误咽。大多老年人本身就有便秘症状,且疾病亦会造成便秘,因此要保证患者每天的饮水量,督促其喝水,以防出现大便干结而加重便秘[3]。
1.2.2人性化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2.2.1心理护理:可请专业的心理专家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包括情绪、认知、感觉和行为,同时还可学习应对和压力管理技能。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引导患者正常生活,鼓励其自行处理生活中的小事,帮助患者重拾信心。对待老年精神病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及爱心,要多与患者交流,使病人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对于心理极度忧郁、低沉的老年患者,可引导他们参加欢乐愉快的娱疗活动,并时常给予鼓励,使其合群。应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亲近,多见面,多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使患者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让病人感受到关心和爱护,态度应诚恳友善、语言应镇静温和,了解患者的需求和不可触碰的点,尽量满足患者所需并避免一切刺激因素,引导患者使用正确的行为表达和情绪宣泄方式。应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特点,对可能出现伤害的行为要制止,以免发生意外。与患者说话时应将话语放缓,每次只提一件事,若患者无法集中注意力,也不可忽视他。患者在生活中取得了或大或小的进步,都应加以鼓励,帮助病人树立自尊和自信心,绝不可透露出抱怨和责备的语气。对于病人不太现实的想法和行为,不可一味的阻止或试图说服,在不伤害自身及他人的情况下,了解缘由后慢慢引导其思想回归正途。可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为病人增加社交的机会,争取不与社会脱节[4]。
1.2.2.2工娱活动:对于有所特长或正慢慢康复的患者,可鼓励并引导其参与工娱活动,安排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和简易的手工劳作供患者打发时间,如跳舞、绘画、下棋、缝纫、编结等活动。锻炼智力,提高生活兴趣,使其找到情绪宣泄方式。对病情较重者,可安排其观看电视、电影、文艺演出、画报或散步等活动,转移其病态思维,使身心得到放松,待患者慢慢好转后再引导其参与手工活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能安排适宜的工娱活动,过程中应给予患者精神鼓励,热情指导患者以提高其兴趣。手工、家务在锻炼技能的同时可促使其症状得到改善[5]。
1.2.2.3安全管理:需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全天的看管和照顾,尽可能的做好思想工作,避免一切发病诱因,尽早的发现先兆性反应以便及时处理。同时应收好各种危险性物品,以免患者在情绪激动下伤害自己或他人。由于患者可能存在被害妄想等多种不良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叮嘱探病家属在患者面前不可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可能会让患者认为是在说他坏话、计划着害他,产生猜疑心理,刺激敏感神经而导致发病。家属应在患者面前报喜不报忧,以免不好的消息刺激患者。其次,在病人的精神症状未好转之前,应禁止患者外出活动,防止疾病突然发作,给他人造成伤害。让带有攻击性精神病患者单独待在较安全的病房里,保证病房内无尖锐、易造成伤害的物品,以防患者疾病发作下自残[6]。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对比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以生活质量评定表(GQOLI-74)评估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以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认知功能,总分设定为100分,分高为优;以不记名投票方式检定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用(x̄±s)、(%)表示,行t、x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人性化组患者护理后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明显优于对比组,人性化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x̄±s,分)
2.2 人性化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比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 例(%)
3结论
老年精神病是一种老年性精神障碍,指60岁以上的群体因脑萎缩、脑血管疾病等所致精神障碍,同时和患者的心理素质、社会能力有关。主要表现为精神衰退、情感淡漠、行动迟缓等症状。该病通常采取药物治疗及心理疗法,由于病程长、服药时间长,加上药物副作用,可能会促使老年精神病患者出现自杀、自残等行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对医院和家庭来说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老年人因年龄的增长,易出现跌倒等意外伤害。其次,受精神症状的影响,老年精神病人的行为无法预知,有可能出现伤害性行为。再次,老年精神病人服用治疗药物后可能给自身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无力、行走不稳、吞咽困难皆可能导致跌倒、噎食等损害。因而,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极为重要,护理他们时需要给予全面的照顾、极大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7]。本次对比分析人性化护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干预效果。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人性化组患者护理后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明显优于对比组,人性化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性化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0%,高于对比组的76.0%,数据差异显著(P<0.05)。说明人性化护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效果较理想,以人文关怀的形式对待患者,可使患者感受到关爱、关心,从而减少发病率,心情舒缓时临床症状亦会减轻,可使生活质量能有效提升,恢复认知功能,得到患者家属的认可,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