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经济形态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朱佳佳 黄旭泽

福建中医药大学,350108

摘要: 在新经济形态下,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健康服务与管理领域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适应新经济形态的发展需求,创新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新经济;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
DOI:10.12721/ccn.2025.15701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推动。在新经济形态下,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正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要求人才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一、新经济形态对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的影响

科技进步与数字化趋势:新经济形态下的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进展,正在深刻地重塑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数字化已经变得不仅是一种趋势,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电子健康记录(EHR)、远程医疗服务、移动健康应用(mHealth apps)以及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数字工具和解决方案,正在改变传统的健康服务提供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准确地进行疾病预测和流行病学研究,而人工智能则在影像学、病理诊断以及个性化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服务的个性化和精准度,也带来了对相应技能和管理能力的需求升级。

健康意识提升与消费者需求变化: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信息的快速流通,人们对于健康和医疗保健的认知不断深化,健康意识显著提升。今天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础的医疗服务,而是追求更高级别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以及身心平衡。这促使健康服务从被动的疾病治疗转向主动的健康维护和管理,强调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性。此外,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期望也在不断上升,他们更关注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和个性化。因此,健康服务提供者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满足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二、现有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现有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呈现出诸多不适应新经济形态下行业发展需求的局限性。首先,在培养目标上,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教学内容方面多停留在基础概念和传统技能上,缺乏对新兴技术、新模式的及时更新和融入。此外,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以课堂讲授为主,互动性和参与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这些因素均限制了学生适应未来职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现行培训体系的问题:除了基础教育之外,持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也是关键,但现行的培训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培训内容往往与产业最新发展脱节,无法满足市场对于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培训模式较为固定,缺少灵活性和个性化设计,未能考虑到不同学员的学习习惯和需求差异。此外,评价体系也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知识考核,而非能力提升或实际表现。

人才供需矛盾:当前,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行业急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跨学科知识背景和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而另一方面,现行的教育体系未能充分供给这类人才。同时,随着健康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和细分,对专门化、尖端化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应的不足。此外,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晋升通道不畅,也影响了人才的稳定输入和职业吸引力。

三、新经济形态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新经济形态下,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它要求教育机构和管理者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一理念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旨在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实践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求教育机构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教育机构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也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教育机构应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如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同时,教育机构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养路径和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2.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培养模式

面对新经济形态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全新要求,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然不足以应对行业复杂多变的挑战。因此,创新的培养模式必须打破学科界限,采用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培养策略。这种培养模式强调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在多变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跨学科教育模式的实施首先需要建立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将医学、管理学、信息技术、法学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较宽广的知识视野下学习和思考。例如,可以设置包括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医疗信息系统、医疗法规以及人工智能在内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从技术到管理的全方位知识。此外,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如何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新经济形态下,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也逐渐融入国际大家庭。因此,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重点。

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意味着人才需要拥有全球性的思维方式和战略眼光。这要求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则是人才在国际舞台上有效沟通与合作的关键。在培养过程中,教育机构应重视对学生外语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英语等通用语言的掌握。此外,还应通过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新经济形态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不仅是对教育体系的挑战,更是对行业发展新需求的积极响应。深入分析了市场需求导向、跨学科综合培养以及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创新点,以期构建更为科学、系统、前瞻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这一探讨,期望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新经济形态、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为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展望未来,我们坚信这一探讨将不断深化,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媛.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50):6-7.

[2]樊颜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14):93-95.

[3]钱国强,吴卫榆,李卫东,关向东,张红星,韩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