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航空装备领域依旧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航空装备的更新换代,需要大量的航空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技能,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相对接。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期,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式,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加快课程改革的要求,而课程评价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改革的风向标,同时也是提升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1 航空类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现状
1.1 评价形式单一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方式大都数以结果性评价方式为主,忽视了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常常以期末考试的结果来评价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质量与效果。这种课程评价形式已不能满足适应当前职业教育要求,不能发挥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评价的结果的可信度也大大降低。
1.2 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大都数都以教师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会导致评价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和武断性。此外,课程学习的主体其实是学生,如将其纳入到评价主体中去,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课程掌握情况,激发其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此外,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评价的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仅仅依据校内专任教师的课程评价则无法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因此,在课程评价改革过程中应将行业与企业的人员纳入到课程评价主体中,丰富评价的主体性。
1.3 没有完善的课程评价规范
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学还处在改革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缺乏系统的课程评价理论和技术,还没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此外,高等职业院校一线教师很少对自己讲授课程的课程评价进行深度研究,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观性不强,缺乏深度思考与创新。
2 “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评价现状
2.1 “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概况
“航空发动机试车”是高等职业院校航空发动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航空发动机装配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民用航空器的地面试车》等法规规范性文件,同时参考国内各大航空发动机修理企业的航空发动机试车业务资料和相关文件,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航空发动机试车流程相关知识,结合航空发动机试车工的实际工作要求,了解航空装备维修实况及航空发动机试车过程中应具备的工作作风,加强对航空发动机试车相关岗位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岗位应用能力。课程的三维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目标
2.2 “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评价现状及问题
2.2.1 课程考核方式陈旧
“航空发动机试车”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该专业课程自开设以来考核方式都是以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期中考核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算得出课程的最终成绩。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的思维活跃,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也不再适应当前的要求,这样也会导致学生只关注最后的期末考试,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
2.2.2 评价主体单一,缺少过程性考核
“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评价体系缺乏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不符合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新要求。在课程评价实施过程中未能与时俱进,未能将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仍然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主要就是教师说了算,评价主体单一,此外课程教师不具有双师素质能力,忽视学生对课程中技能模板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课程评价结果缺乏全面公正性。
3 “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实施情况
3.1 课程考核评价主体改革
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而高职课程的开发基于岗位的需求而来,课程内容取自于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开发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因此,课程评价的主体应当多元化,可以由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组成,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对课程学习效果能做出较全面的评价。
“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团队由学校专任教师和航空发动机修理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兼职教师组建而成。企业兼职教师主要以企业的标准要求对学生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技能与职业素养进行考核评分。校内专任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表现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学生在每个项目任务完成后,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情况进行自评,根据评价结果可以针对性地学习提升。
3.2 课程评价方法改革
课程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只有彻底改变课程教师的评价方式,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学生自评+学生相评+教师评价相组合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可以系统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师生共同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以及任务完成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课程知识技能掌握运用能力;学生自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小组互评培养知识技能运用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严谨细致、客观公正的职业能力。
在实施课程项目“发动机加速性的检查和调整”任务时,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全班学生合理分为5人一组,每个人确定了不同的职责与任务,1人负责操纵油门手柄,1人负责在试车记录单上记录性能参数,1人负责在航空发动机上调整,1人负责参数整理和判读,再由1人担任组长兼任安全员。小组成员填好所有试车文件后由组长负责检查核验。任务结束后,小组组长汇报本组试车文件填写情况,其他小组要认真听取汇报内容,依据课程所学的知识去客观公正地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在课程实践模块考核评价中,邀请了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评价,专兼教师通过听取各小组汇报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综合表现,对每个同学进行考核评价。该项任务最终成绩组成如表2 所示。这种课程评价模式下除了考核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表2 项目成绩组成
3.3 课程评价引入“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可知目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发动机维修类专业约75%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装配、航空发动机修理、航空发动机试车等工作。调查问卷中关于课程体系内容的数据显示,有82%的毕业生认为“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对其工作帮助较大。在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85%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肯定了“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课程评价改革实施以来,通过2022年与2021年用人单位对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发动机维修类毕业生创新与学习能力、专业技术技能、爱岗敬业等5 个方面能力的评价得分可以明显看出,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岗位的素质和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全面的提升,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能力调查分析图
通过上述调查跟踪调研结果有力证明了“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评价改革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新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指引下,培养的学生更加与企业需要相吻合,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3.4 对标航空发动机试车工职业的标准,提高学生的“双证”率
目前中国航空发动机试车工分为5个级别,五级最低,一级最高,其主要工作任务是对装配完成的或者在翼的航空发动机按照工艺流程进行试车检查和调整的人员。在试车检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性能参数的整理和判读,其判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了航空发动机的维修质量,此外“航空发动机试车工”也是航空发动机试车岗位的上岗证书。“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标准修订的时候对标了航空发动机试车工职业标准,将标准中涉及试车的知识、能力等要求纳入到课程标准中。针对标准中的内容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性能参数知识库和图像识别库,学生课后可以反复练习和实践,大大提高了专业水平,也为后期考取1+X航空发动机修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了基础保障,通过对比发现,学生近两年“双证”率大幅提高。
4 结论
课程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检验出教师在教学中不足,继而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作为一门核心技能课程,与航空发动机修理岗位工作紧密对接。在航空发动机维修技术、航空发动机装配与调试技术、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等相关航空发动机类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结合职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对该课程的评价内容进行改革与实施。
课程评价最核心的工作任务就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这门课程要求达到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因此要想客观、公正、有效地评价课程学习效果与课程教学质量,则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来进行课程评价,不断提高课程评价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航空发动机试车”课程评价的改革不仅只重视课程的“建设”,同时更加注重课程建设中的反思和建后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改进,不断优化课程评价的方式与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提升课程建设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普荃.建立多元化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以“工程测量”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03):129-132.
[2]陈明,李艳,王洁等.基于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2020,19(05):38-44.DOI:10.19552/j.cnki.issn1672-0601.2020.05.009.
[3]王爱娥.高职《民航危险品运输》课程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7):144-145.
[4]白凤臣,马文姝,张皓.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以黑龙江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05):40-43.
[5]李慧丽.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
作者简介:邱清竣(1994-),男,江西赣州人,学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航空发动机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