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毕竟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我们无法阻挡,反而应融入其中,分享其便捷为我所用,但计算机、打印机、键盘输入、语音输入等衍生技术的出现,使汉字俨然已成为一种表意工具,其书法属性已渐渐被人们乎略了,这是一种巨大的文化浪费,但却又无可奈何。如何找到现代科技与书法文化传承的平衡点,是我们需要努力去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化时代下书法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书法教育与古代的书法教育大相径庭,而且书法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导致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普遍意识淡化
由于书写方式的改变,汉字的主要作用成了表意,而书法仅仅被当成兴趣和爱好,注重硬笔表意式书写或键盘输入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客观上确实节约了时间,带来了效益,而很难再顾及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书法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二).政策尴尬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书法教育还未有明确的政策推行,书法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在申办教师资格证时,只对普通话做了硬性要求,而三笔字却未有明确规定。
(三).教师引导
教师对于学生汉字的书写没有严格的要求,许多教师只是在学生考试卷面工整度严重影响成绩的情况下才给予提醒,而未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严格要求。如果教师自身书写水平较差,那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对书写问题不予重视。
(四).学科设置
当前的书法教育,学校因顾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勉强开设,但多形同虚设,随意被占,使学生无法对书法形成完整的了解与体验。
(五).价值取向偏差
现阶段人们只是追求汉字快速和直接的表意,往往乎视汉字的价值审美,虽原因多方面,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却在失去着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书法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审美素养与个人修养
汉字是世界上不多的得以流传下来的象形文字,表意是其最基本的属性,其时间架结构的安排和笔法的处理,又会形成千万种不同的汉字呈现效果,它们或是中规中矩,或是潇洒飘逸,或是古拙苍劲,或是行云流水,由此衍生出汉字的书法属性。这个属性是以涵养、学问和心境为核心,以技法为基础的最高形式的笔墨呈现,它是一种在表意功能基础上所升华出来的艺术形态,说到底其实就是个人修养的外在展现,正所谓字如其人,可能世界上再没有哪种文字具有如此的双属性。如果我们能把汉字的书法属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必然会反向推动个人修养的提升,书法的独特魅力尽在于此。
(二).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当今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书法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书写具有很强的个性化,书写者对汉字审美角度的不同,书写技能的高低,都会产生出不同的作品效果,让学生体验书法线条、结体、章法的万千变幻,感受书法创作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三.学校开展书法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书法教育的回归,学校是独一无二的主阵地,如何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在应试教育依然占主流的客观实际下,找出一条可操作性强的路子来,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经过一番调研,我设计了如下实施方法:
(一).教材与团队
学校可选几名硬笔行书和毛笔楷书写的好的教师,作为书法任课教师,组建校书法教研组,并立足学校实际,编写书法校本小教材,教材一定要突出简单、实用的特点。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学校一定要将书法任课教师劳动量加入绩效考核附分,并通过合理方式给书法任课教师对兑现相应补助,以此激发书法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二).课时安排
教导处每学期在安排课表时,将书法课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精力特点,排入下午某节课,原则上每周一节,由书法教师按照校本教材上课,届时其他教师也可来班听课。
(三).常态化练字不松劲
书法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必须坚持不懈,才能收到成效,而在当前应试教育占主流的大形势下,学校不可能安排很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书法训练,仅仅依靠每周一节的书法课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尤其是硬笔书法的水平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将书法课上所学的技法,在学生日常作业、卷面书写上得到消化,各学科教师对学生日常作业、卷面书写提出明确要求,在学校范围内,尝试将各科考试卷面书写赋予一定比重的分值,纳入总分,以此来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进而达到书法层面上的美。
(四).以活动创氛围
每学期组织一至两次校内师生书法比赛,形成学习书法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实用性硬笔行书的展示(对于有毛笔书法兴趣的学生应设专区特别展示)。
(五).每次家长会,对学生作业、试卷书写情况进行展示,形成家校合力。
综上,在我国当前教育大环境下,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任重而道远,从整体上来看困难要大于顺利,但随着国家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逐渐转轨,传统书法艺术势必被人们重新定位,去探索一条既顺应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又能熏陶下一代的传承道路,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