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关于窦娥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多元解读

张宏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江苏溧阳,213300

摘要: 《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代表之作,该作品中窦娥以悲剧的形象塑造了全剧故事情节的人物关系,作者也通过创新意义是展现了作品的曲艺表现以及艺术美。在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也勾勒出了现实社会的表现形式,多元人物形象,是社会背景在现实中不同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并且代表了社会民众表达的愿景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本文作者就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窦娥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 窦娥;人物形象;社会意义;多元解读
DOI:10.12721/ccn.2022.15700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窦娥的形象及其思想意识

窦娥是悲剧的形象,是苦难的形象,也是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形象。《窦娥冤》所描述的故事围绕着悲剧人物中心窦娥展开,在小人物和大人物之间的矛盾争斗而夹在其中寻求生存空间,在全作品中,通过励志人物窦天章的赶考之路,以其女窦娥为童养媳的代价换取了盘缠。在此同时,窦娥的苦难之路就开始了。窦娥人物形象善良,并且坚决反对与张驴儿成亲,在被张驴儿冤枉毒死张老儿,从一开始的坚决反抗不公,到最后无奈的选择,最后三张誓言,表现了人物坚强不屈的性格。在窦娥的每一次选择中,作者都能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意识,内心与矛盾的纠结中,最后向黑暗势力妥协。这种悲惨的命运与读者形成的共鸣,悲剧的形象也具有时代局限性,让读者能够深深感受出传统的封建思想,让民众受苦受难,也反映出了该作品的社会历史局限性。 

二、窦娥的传统女性观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观尤其是婚姻观都会受到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所拘束,比如典型的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等,都导致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虽然内心是反抗的,但是也会被埋没。婚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最直接的表现,窦娥在内心均能表现出恪守妇道,不嫁二夫,虽然勉强答应了张氏父子,却为了保全性命,窦娥宁愿失去性命也不失贞操的性格形成对比。窦娥和蔡婆婆女性贞操观的对立,也体现出了窦娥忍耐命运的节烈观。窦娥和蔡婆婆的女性观其实是关汉卿女性意识的矛盾体现,一个遵守三从四德,一个从一而终,一个是安乐是神仙,也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流露出的婚姻观的抨击。作者关汉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寡少寡思想意识衬托出少女的矛盾心理。比如父亲冬天着在剧中说:“我当初将你嫁于他家,要你三从四德,我窦家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清名”,无论从男权角度还是从女子角度,都能感受出女子受封建社会思想所压榨,全片以阶级矛盾,社会现实冲突等塑造悲剧形象,展现了时代背景和作家的思想观念。窦娥性格中有一股是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但是也有温柔贤惠的一面。比如作为媳妇,悲愤令人荡气回肠,悲从中来。第二个性格又能让读者感受到义愤填膺。当然对于软弱的性格遭到毁灭也是被动的。从某种角度来讲,窦娥的刚烈性格决定了她同黑暗势力斗争是无法挽回的,也从此奠定悲剧的基调。另外在窦娥的性格中,还有很多性格元素。比如接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窦娥出生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于是三从四德就当成了教条,而窦家将五世无再婚之女当作一种美德,因此窦娥只有侍奉公婆来表达自己的孝顺。在窦娥身上充满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追求正义的力量。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地拉她结亲时,她断然拒绝,表现出来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女神。  

三、窦娥的传统宗教观 

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产生宗教,宗教可以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文化产物。在最初的宗教形态是人类对自然界无法解释的现象问题,求助于一种自然力量而形成的自然图腾,巫术等的敬畏,也是一种精神寄托,精神信仰的形成与产生符合当时社会的礼仪和伦理的制度,也是人们在探索客观世界过程中的一种形态。每一个朝代都有宗教体系,元朝采取的宗教政策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不断排斥,融合了儒家,汉佛教,道教和藏传佛教,在这样的社会历史下,关汉卿塑造的窦娥形象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法制。 

关汉卿塑造的窦娥形象通过心理活动展现出了人民群众对宗教的思想。比如天地神鬼是命运困难的精神支撑,也是人们对生活美好期待的动力,因此听天由命的思想也在窦娥的心中根深蒂固了,因为窦娥相信人生死是轮回,六道轮回,今生虽然苦,但是来世必将好转,苦尽甘来。在向像鬼魂哭诉冤情希望得以沉冤昭雪,也更加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人们受到宗教思想的奴役,自己安慰心灵,并且还能传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美好心理。由此可见,在元朝等级制度下的政治精神文化法律制度需要宗教思想来调和人民之间的关系,窦娥的命运轮回亦都反映了宗教思想以及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宗教的信仰,这些也作为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总结

总而言之,文学曲艺也是每个社会时代不可缺少的文明代表,更是社会文化的象征。在元朝初期,社会动荡不安,各个民族之间有着激烈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元杂剧应运而生,作者创作的灵感也是来源于社会人民的生活以及内心的悲痛,作品也将各种情绪掺杂在一起。关汉卿的《窦娥冤》成功塑造的悲剧形象,并且以悲剧的精神推动了悲剧故事的团圆结局。以悲衬喜,将社会现实作家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窦娥冤》有着极高的文学艺术创作价值和社会意义,当之无愧为元杂剧巅峰时期的悲剧代表作。 

参考文献:

[1]王跃平.窦娥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多元解读[J].黑河学刊,2019,(003):53-55.
[2]张亚楠.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的多元解读[J].青年文学家,2020,(006):140-141.
[3]孙乐乐.《窦娥冤》“人物矛盾”探析——析窦娥形象创作艺术[J].青春岁月,2017,(09):40-40.

作者简介:

张宏,男(1983.1-)汉族,江苏省溧阳市,本科,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