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

​于雪莲

北京市星河实验学校平房分校

摘要: 数学是一门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发展,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数学教学都非常重视。数学教师应该积极的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数学教学水平。传统的数学教学,通常给学生非常枯燥的印象,学习过程乏味,很难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落实“双减”,推进创造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DOI:10.12721/ccn.2025.15701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情境教学

新课改政策出台以后,很多学校都开始进行情境教学。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把数学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方面,不能从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着眼于孩子未来发展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创新,在开展情境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未能积极落实情境教育,或者开展的情境教育缺乏合理性,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情境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对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未能起到良好作用。

(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随着教改的落实,多媒体教学应用广泛,多数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因为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足,没有能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发挥出来,更多的是将传统黑板变成了电子黑板,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方式过于单一。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没能加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教学效果有限。

(三)教学氛围过于沉闷

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学生的思维发展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切勿错失。创新就是“突破旧的,创立新的”,而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就是在突破原有的信息结构。训练发散思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屏障,教学生多想多看。但是很多数学教学的氛围过于沉闷,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过于严肃,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二、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学习动力就是兴趣,如果学生们对一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自然而然的迸发出专研学习的热情。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对于数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所以激发孩子学习热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注重课前的预习。课前的预习可以为课堂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们通过预习新课只是,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学习更有目的性,更具主动性。因此,小学教师要做好学生们课前预习的引导工作。当然,如果让孩子们简单的看课本,很难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预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老师要将数学知识与孩子们的生活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实践能力。例如,新课学习“圆”的相关知识,那么数学教师就可以在上一节课末尾进行简单的布置,让孩子们回家找一找家里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生活中的很多物体是圆形,圆形有哪些特点,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产生对“圆”好奇与兴趣,为第二天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丰富教学方法及模式。可以说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开放式课堂

课堂教学传统历史悠久,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了,虽然课堂教学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但是除了体育等个别学科,始终都是课堂内授课,数学教学更是如此。随着国家“双减”号召的提出,数学教学就必须要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更有效的利用教学时间。所以,对于数学这个学科来说,课堂也并不是其教学的唯一场所,可以大胆的走出课堂,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将数学与生活、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向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转变,这样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会更加有益。

例如,在学习“圆”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带学生走出去,去观察和寻找校园中的“圆”,例如树木、旗杆、等等,让学生们找方法去测量这些圆形的周长,去计算圆形的直径和面积,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更扎实的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孩子们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不是死读书,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还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在操场跑道上画上不同的“圆”,让孩子们进行分组接力比赛,每个孩子跑到“圆”时,要根据给出的条件计算圆的周长、面积或者直径,得出正确结果后将接力棒传给小组下一位同学,最先完成的获胜。如此一来,通过接力比赛的方式,既可以让孩子牢牢的记住“圆”的基础运算公式,又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互相促进,培养孩子的集体互助精神。如此一来,孩子们在欢乐中掌握了知识,对数学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数学教学中生生的主体位置

在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转变,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为未来孩子的学习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课程之前,让孩子们对“三角形”的知识提前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老师先不要开始讲课,而是针对“三角形”的知识点提出问题,例如“三角形”的特点、种类,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等问题,让孩子们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在黑板上出一道相关的练习题,让孩子们去计算并检验讨论的结果,并到黑板上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数学教师要适时的对孩子们进行引导与启发,最后对孩子们的展示结果进行点评,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最终让孩子们完全掌握。在这一整套的过程中,是孩子们自己去逐步解开了“三角形”之谜,充分的发挥了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一节课学习完后,让孩子们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就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四)要提高对多媒体的使用能力,丰富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学形式的创新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不能仅仅是将黑板变成了电子黑板这样简单,教师应该提高电子课件的制作水平,让多媒体教学发挥车更大、更新颖的作用,更直观、更趣味的展现知识点,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例如在讲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时,由于三角形,锥形、圆柱形这些图形之间具有一定的转化关系,虽说学习难度不如初中高中立体图形抽象,但对于刚刚接触图形学习的小学生来说通常比较困难。此时,教师不能只是利用PPT或者黑板板书进行讲解,这样讲解与在黑板直接进行展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省去了教师列板书的时间。这时借助学校各项教学资源就十分有必要,尽自己所能去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书本中死板、没有灵性的图形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动画进行对话,这样学生对这些图形之间转换关系的理解会明显加深。例如,在认识圆柱体时,教师可利用Flash插件将长方形转化成圆柱的具体过程及圆柱图形的其他相关信息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们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快速领悟学习重点。

三、结语

在聚焦“双减”,推进创新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应该以学生为主题,进行大胆创新,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双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牛玉红. 智能互联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分析[J]. 读写算,2020(34):7-8.

[2]张正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 学周刊,2021(20):95-96.

[3]王迪. 混合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J]. 求知导刊,2021(2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