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石素娟

河北省定州市赵村小学,073000

摘要: 语文是小学教育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是以教师单向传授语文知识为主,缺乏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环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其实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各种思维的品质,有了创新思维和习惯,才能在后期的语文学习,乃至各个科目的学习中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和独自探索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为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DOI:10.12721/ccn.2025.15702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引起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现有的教学工具,带领学生了解丰富的语文知识,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收获语文知识。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由于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当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感兴趣,也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力的提升,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语文知识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语文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由于没有主动地思维过程,理解层次比较浅显,创新意识和相关创造思维也得不到训练。语文教师把教学目标放在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虽然也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多是利用语文教材和板书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没有机会进行创新、联想和创造,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解知识,然后做题,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1.开展微课自主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探究事物的思路。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教师可以以录制微课的方式让学生课前预习该课文内容。学生在结合视频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懂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展创新思维,发挥想象力并联系课文实际给出可能正确的答案。随后,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引导学生分析“假如自己是一个解说员,那么如何向观众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呢?”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实际总结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接着,教师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课下预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并让学生选取课文中印象较深的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尝试仿写句子。学生在亲自动手完成以上学习过程时,会发现许多写作的细节,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主课前预习的学习策略,并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的过程是发散思维、脑细胞活跃运动的过程,在此之间经常会有新颖的想法、新奇的灵感出现,创新思维应运而生。小学生普遍都侧重形象思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教学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塑造了一批经典艺术形象,描绘了不少场景和美丽景色。这些特征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尤其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人物、情节、景色和情境的描述想象出相应的画面,以课文为依托,进行发散思维,再造想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既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作者创作的情境和心情,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草船借箭》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周瑜、诸葛亮、鲁肃等文中的人物,演绎出文章中故事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增加个人见解,为人物增加台词,创编更多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学生为进行故事扮演,会认真地阅读和理解课文,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还会加入想象,根据想象创编更丰富的故事情节。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学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思维得到创新性训练,释放学生联想的能力,也增加了创造力。

3.开展语文故事阅读引导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运用语文故事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鼓励学生适当改编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牛郎和织女》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学生在复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会发现故事包含人物、事情、地点、动物、景色等内容。同时,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也可以加深对作者创作情感的认识,进而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4人一组改编故事,并对自己的创意进行适当介绍。学生在尝试介绍的过程中,会发现改编故事需要将故事情节设计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生也会记录改编的思路,掌握书写作文的方法,理解不同故事情节所富有的情感。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华传统节日来了解神话故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神话故事来源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尝试给出有效的建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了解更多的改编技巧,开阔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视野。

4.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创新

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教学和学习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联系才能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层次和印象,还能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碰撞出新颖的想法和创新的思路。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设计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探索中,在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激发活力。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方式,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借助现有的多项教学资源,开展趣味的语文自主学习活动,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杨永胜.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天天爱科学(教究),2020(12):59.

[2]李梅.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新作文(教研),20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