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曼氏血吸虫病是一种由曼氏血吸虫引起的严重寄生虫病,主要影响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其传播途径与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分布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淡水螺类,藁杆双脐螺在其生命周期中必须经历水生阶段和陆生阶段,这使其对环境条件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加,藁杆双脐螺在非洲、阿拉伯半岛、加勒比海群岛以及南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扩散风险显著上升。这一现象不仅对公共卫生构成了严峻挑战,也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潜在威胁。有效预防藁杆双脐螺的扩散,除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环境监测、生物防治和生态治理等,还需要深入思考这一问题的哲学层面。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审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反思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以及社会公共卫生策略的伦理考量。这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反思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的破坏,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预防藁杆双脐螺扩散的措施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人类行为模式的转变和价值观的重构。通过深入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
二、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角色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辩证的互动关系。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和反映。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进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理解这一辩证关系,对于探讨藁杆双脐螺扩散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自然对人类的影响
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如水、空气、食物和能源,这些资源的质量和可获取性直接决定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例如,藁杆双脐螺作为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其存在和扩散受自然环境的高度影响,尤其是水质、水温和植被等生态条件。藁杆双脐螺的扩散不仅增加了曼氏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还对公共卫生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疾病的传播更容易对脆弱的公共卫生系统造成冲击,导致医疗资源的紧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受限。此外,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自然因素,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剧烈的影响,造成粮食短缺、居住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自然界的变化不仅仅是生态系统内部的调整,还会通过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深刻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因此,理解和应对自然对人类的影响,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措施,不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也是为了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福祉。[2]
(二)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深远且广泛的,这种影响不仅涉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改造,还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气候变化的加剧。人类通过农业开发、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面貌。例如,藁杆双脐螺作为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其扩散风险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自然水体的流动和分布,创造了适合藁杆双脐螺生存和繁殖的新环境。与此同时,湿地的减少、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也为藁杆双脐螺的扩散提供了条件,增加了曼氏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此外,气候变化也是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捕捞、滥伐森林和土地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威胁到地球上许多物种的生存。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还表现为对自然灾害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这些环境变化不仅对自然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反作用于人类社会,带来了各种健康风险和社会问题。因此,认识和反思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三)辩证关系的具体表现
在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二者的互动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6]首先,相互依存体现为人类依赖自然界的资源生存和发展,自然界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人类的保护和管理。例如,藁杆双脐螺的扩散与人类的农业开发、水利建设密切相关,这些人类活动为其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同时,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依赖于自然环境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相互制约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而自然界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制约人类的活动。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导致生态失衡,反过来危害人类自身的利益。例如,不合理的水利工程规划可能导致藁杆双脐螺的扩散,增加曼氏血吸虫病的风险,进而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压力。最后,相互促进是指合理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还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人类可以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来控制藁杆双脐螺的扩散,减少曼氏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从而提升公共健康水平。与此同时,自然环境的改善也能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总之,理解和把握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策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
三、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预防策略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预防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扩散,需要从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采取科学、综合和系统的预防策略。综合治理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方法,强调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全面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防控目标。以下从环境治理、科技应用、社会管理和公众教育四个方面详细探讨综合治理的内容。[5]
(一)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是防控藁杆双脐螺扩散的基础,通过改善和保护自然环境,可以有效遏制其扩散趋势。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减少水体污染。实施河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保护水生态系统。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推广使用环保型农药和化肥,减少化学污染。加强对农田和水源地的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源。[6]
(二)科技应用。
科技在生物监测、扩散预测和控制措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藁杆双脐螺的分布和繁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精准掌握其动态变化。通过数学模型和大数据分析,预测藁杆双脐螺的扩散趋势和速度,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发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开展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利用天敌控制藁杆双脐螺的种群数量。结合物理控制手段,如水体调节和环境改造,综合治理其生存环境。[7]
(三)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综合治理的保障,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法规,确保防控措施的有序开展。完善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制定专项法规,规范防控措施的实施。建立健全环境和生物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各类污染源和高风险区域的监管力度,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形成多方协同的防控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防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8]
(四)公众教育。
公众教育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可以增强社会防控的整体能力。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曼氏血吸虫病的防控知识和措施,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发动社区力量,开展防控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通过社区志愿者活动,增强防控效果。在学校开展防控知识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校园宣传和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防控工作。[9]
四、总结与展望
曼氏血吸虫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的寄生虫病,其传播途径与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扩散密切相关。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藁杆双脐螺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扩散风险显著上升,对公共卫生、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有效预防藁杆双脐螺的扩散,不仅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更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入思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审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影响,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预防藁杆双脐螺的扩散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人类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转变。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结合社会管理和公众教育,我们有望实现预防曼氏血吸虫病传播的目标,维护公共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10]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藁杆双脐螺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环境需求,开发出更加精准和高效的防控措施。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享防控经验和技术,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应对曼氏血吸虫病的威胁。教育和公众参与也是未来防控工作的重点,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曼氏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格局。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的理念,借助科技的力量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藁杆双脐螺的扩散问题必将得到有效控制,曼氏血吸虫病的威胁也将逐步减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周晓农;李石柱;许静;陈家旭;闻礼永;张仁利;吕超.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监测与防控对策专家共识[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31(06).
[2] 鲁明川.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生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J].天府新论, 2015(02).
[3] 高翼天;高帆;徐达;闵凤阳;王家生;元艺;朱孔贤;刘小光.藁杆双脐螺分布特征与生境要素间的关系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2,33(03).
[10] 员俊雅.唯物史观的当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理论和实践[J].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3(04).
作者简介:
方静(1989—),女,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学历,大学讲师,从事工作为水产动物病害免疫学。
姚晓东(1987—),男,汉族,广东茂名人,博士学历,大学讲师,从事工作为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
李红玉(1988—),女,汉族,山东蒙阴人,博士学历,副研究员,从事双脐螺与寄生虫免疫互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