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的碳效应及其政策响应

郭华 张冠龙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渭南分公司,陕西省渭南市,714000

摘要: 土地整治不仅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能保持我国耕地面积的稳定性,维护生态的平衡,但是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造成的碳效应受到了重视,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合理的进行农村土地整治,提高碳效应的管理是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从“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的碳效应及其政策响应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农村土地整治;碳效应;政策;碳库
DOI:10.12721/ccn.2022.15700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现如今,在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碳效应问题也备受人们管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防治,减少碳库的破坏,实现固碳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的碳效应、“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的农田管理碳效应和“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政策响应,以此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向更高阶段发展。

一、“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的碳效应

(一)、农村土地整治的土地利用结构碳效应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周期性长、覆盖面积广、工程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新增耕地,也是对土地结构的优化,从而达到整治的效果,但是随着陆地与大气之间的碳迁移变化,耕地增加的同时碳效应也有了明显的增加,首先是土地整治过程中的植被碳库的变化,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继之后转变成耕地的过程中,一些原本没有植被碳库或者是少量存在植被碳库的土地里的植被碳库会明显的增多,在耕地增多的条件下,耕地的生产条件就会有一定的改善,光合作用的效果越来越好,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随之的植被碳库也会增多,但是如果把森林、草原等本来就含有大量的植被碳库的土地进行开垦,变成农耕地,就会导致光合作用的效果越来越弱,从而降低植被碳库;其次是农村土地整治中的枯落物碳库的变化,枯落物指的是自然枯萎之后凋零的树叶、花瓣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枯落物会形成碳库,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有一些开垦的地区是没有枯落物碳库,但是随着耕地的增多,植被也随之增多[1],这时候就会产生增多枯落物碳库;最后是农村土地整治中的土壤有机物碳库的变化,土壤中有机碳库含量取决于土壤中有机碳的输入与流失的比例,在开垦荒地中,植被会增多,那么自然植被掉落也会越来越多,而植被凋零之后形成了枯落物碳库输入土壤当中,那么土壤中的有机物碳库也会随之增多,但是如果是把森林、草原等地区进行开荒,就会导致植被碳库、枯落物碳库减少,最终造成土壤有机物碳库的减少,总的来说,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如果对农用土地进行整治、复垦等,就会对碳库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是对森林、湖泊、草地进行开发,则会导致碳库的减少。而且整治中会因为多种因素影响对土地的结构进行适当的修改,因此,“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的碳效应只有在施工结束后,才可进行准确的估算。

(二)、农村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碳效应

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工程措施,比如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护林工程以及地理培肥工程等等,而这些工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碳效应,首先土地平整工程作为农村土地整治的开始阶段,会影响着后续工程的施碳效应,因此,必须重视起来,土地平整工程过程中会将一些植被碳库、枯落物碳库等改变原有的土壤分层结构、团粒结构、温度水等,从而产生更多的微生物,加快了土壤的分解能力,从而降低了土壤中的有机碳库,而且土地平整工程中施工碳排放占到总施工的一大半,因此,在土地平整工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此问题[2],其次,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灌溉和排水也是农村土地整治中新增耕地必备的工程,然而在灌溉和排水当中,如果操作不当不仅会导致原有的土壤进行翻动、搬移破坏结果等,还造成青蛙、蚯蚓等有益于农业的动物和昆虫减少,同时也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的现象发生,这对土壤有机碳库将会产生明细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合理的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布局,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等等方式,以此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碳效应,最后,防护林工程也是农村土地整治的一项工程,不过,由于防护林项目的植物自身总量是很有限的,不过对于碳库来说却具有良好的固碳效果,而这个提升不仅仅体现在提高了植物的数量,也增加了植物碳库,同时还提高了土壤的有机碳库[3]。另外,地力培肥工程的实施也会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库,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二、“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的农田管理碳效应

在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的利用类型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还是以新增耕地为主,而新增耕地的碳库主要是由植被碳库和土壤有机物碳库组成,其中土壤有机物碳库占着绝对的比例,因此,一定要提高土壤有机物碳库的存在,而提高土壤有机物碳库一般可以从种植、耕作、灌溉、施肥等方式进行,首先,可以提高种植指数,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植被碳库和枯落物碳库提高土壤有机物碳库输入,虽然这种方式加速了土壤有机物的分解,但是总体上输入使大于分解的,所以是可行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轮作豆科方式增加土壤有机碳汇集生产,因为轮作会减少耕地的干扰,降低土壤的呼吸,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增加耕地的土壤有机物碳库,其次,通过减少耕作的方式提高土壤有机物碳库输入,耕作的过程中会影响到土壤的呼吸、土壤矿化、土壤团聚体等,从而减少了土壤有机物碳库,因此,一定要减少免耕、少耕行为[4];最后,灌溉作为增加农田生产力的有效方式,也会增加土壤有机物碳库,尤其是在一些缺乏水分的耕地,更是有利,灌溉方式可以分为滴灌、沟灌、渗灌等方式,不同的灌溉方式对于土壤有机物碳库的影响也不是不同,比如最有利用土壤有机物碳库汇集的属于沟灌、然后是渗灌、最后是滴灌,虽然他有的学者认为灌溉是不利于土壤有机物碳库汇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环境因素造成的,就比如说在湿润度比较高的地区进行灌溉,就会造成土壤有机物碳库的流失,所以,在进行灌溉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从而保证土壤有机物碳库汇集。另外,也可以给耕地的农作物进行施肥,一方面提高给农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增加土壤有机物碳库的输入。

三、“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政策响应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的“固碳减排”不可忽视,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此重视起来,进行相关的政策体系调整,首先,政府要出台一些农村土地整治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制定具体的条例,加加大对项目开发的碳库储量的减低,在项目筛选时,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对碳库储量损失最小或者是能提高碳库储量的项目。在项目通过之后,有限考虑碳减缓、碳补偿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其次,在土地整治中,要对相关的施工方案进行把控,减少不利于碳库储量的工程,选取生态工程的材料,以此增加碳库储量[5],并且还要对相关项目的管理要求、施工进度、设计规划等进行规范,以此实现用最小的工程量实现最优的土地整治,最后,各城市的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当地领导人,要高度关注土地整治中的碳库相关问题,调整考核的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因地制宜的进行种植、耕作、灌溉、施肥等,同时积极的发动群众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此保证新增耕地的碳库储量。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的碳效应及其政策响应是我国目前开展工作的重点,因为提高碳库储量不仅保持我国耕地面积的稳定性,也维护生态的平衡,因此,一定要重视农村土地整治的碳效应及其政策响应力度,全力以赴的做好这项工作,虽然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整治的碳效应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团结一致,迎难而上,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碳效应工作继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张中秋,劳燕玲,韦金洪,等.基于PAS2050规范的土地整治碳排放定额测算方法及其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21,41(6).

[2] 张中秋,胡宝清,韦金洪.广西土地整治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效益分析--基于LMDI模型[J].生态经济.2020,(1).47-55.

[3] 徐丽,于贵瑞,何念鹏.198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变化[J].地理学报,2018, 73(11):102-119.

[4] 姚念深,郭义强,付梅臣.基于农田整理工程的碳减排估算与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1).190-197.

[5] 郭贝贝,金晓斌,林忆南,等.基于生态流方法的土地整治项目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J].生态学报.2015,(23).7669-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