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金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
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只有为人们所普遍认同,才能成为真诚持久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民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起着主体作用。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习近平强调,“打江山、守江山,受的是人民的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讲的是政治立场问题,也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鲜明的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绝不只是口号喊喊、话语讲讲、观点写写。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国外媒体专访时表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鲜明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观点,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归宿。人民群众既是我们伟大事业的主力军,也是我们伟大事业的价值评判主体。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的观点,强调“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理应获得他们应当获取的全部利益,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把人民应当获取的利益交给人民。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方法,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思想的中国化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根本工作方法,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习近平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坚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
三、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好运用好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好运用好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断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创新推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一)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站稳人民立场,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站稳人民立场,就是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二)把握人民愿望,始终关注民心与民意、民情与民生。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新时代新征程上把握人民愿望要顺应民心,始终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尊重民意,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关注民情,坚持接地气、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就业医疗住房问题等等。
(三)尊重人民创造,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新时代新征程上尊重人民创造要紧紧依靠人民,主动向人民学习,充分凝聚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决定性力量,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的创造,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新时代新征程上,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尊重人民的创造,党就能够一往无前、无往不胜。
(四)集中人民智慧,充分尊重与激发人民首创精神。
习近平强调:“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新时代新征程上尊重与激发人民首创精神要自觉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焕发出人民群众所蕴藏的无尽智慧和力量。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
【2】《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2月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