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肺部感染是新生儿感染病中常见的类型,危害了新生儿的各系统发育,也增加了新生儿的病死率。在治疗新生儿肺部感染疾病中,主要以运用抗菌药物为主。但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且在使用抗菌药物中容易出现不合理应用,导致患儿易出现多重耐药菌株,用药治疗效果不佳,不利于患儿肺部感染的康复,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我们要通过了解患儿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才能确定如何使用抗菌药物来提高治疗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患儿肺部感染病的治疗效果,本文就新生儿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进行分析,并探究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我院预防治疗新生儿肺部感染奠定良好的基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200例新生儿为此次研究对象,此次研究均得到新生儿家属的同意,签署了同意书,亦符合伦理学相关要求。此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新生儿日龄小于28天;新生儿住院时间大于24小时;新生儿入院48小时后发生肺部感染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为:新生儿在住院前存在感染;在入院不到48小时发生感染;新生儿存在其他畸形异常情况;新生儿家属无法配合研究。
1.2方法
对所有新生儿的血液标本及气管内分泌物进行提取、送检,在入院48小时后,提取患儿的气管内分泌物或血标本,使用无菌吸痰管,对患儿进行气管内分泌物的提取,使用静脉穿刺提取患儿3 ml血液标本。采用上海璟瑞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ACTAC 924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采集的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对所有部位均取材2次,连续2次培养出的病原菌为同一种,则表示该细菌感染为阳性。此次研究中的质控菌株,是由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进行提供的,主要包括了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25923 、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及铜绿假单胞菌 ATCC 27853。对抗菌药物进行药敏鉴定使用的是MH培养基和Oxoid药敏纸片,在0.5麦氏浊度下接种后培养16小时,确定药敏结果。同时,统计患儿的出生方式、胎龄、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 GraphpadPrism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x̅± s)表示、t 检验,将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新生儿肺部感染情况分析
200例新生儿中,有13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6.5%,共培养17株病原株,其中有革兰阴性杆菌12株(包括大肠埃希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鲍曼不动杆菌1株、阴沟肠杆菌1株),革兰阳性球菌5株(包括肺炎链球菌1株、粪肠球菌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
2.2革兰阴性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经过对检测出的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的分析,得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应当酌情使用;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钠100%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较为敏感。
2.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发现青霉素耐药10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替考拉宁敏感100%,苯唑西林、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敏感86.8%、耐药13.2%,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耐药40%、敏感60%。
2.4新生儿肺部感染一般资料分析
对所有新生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新生儿的出生方式、羊水污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新生儿的住院时间、胎龄、出生体重、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窒息、静脉营养是新生儿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5),见表1。
表1新生儿医院内肺部感染一般资料的分析
2.5新生儿肺部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在一般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对相关因素的β、SE、Wald、OR、95%CI、P参数进行分析,出生体重为0.843、0.167、3.454、1.235、1.080~2.115、0.041,胎龄为0.915、0.932、4.123、1.634、1.109~2.735、0.325,住院时间为1.103、0.123、3.732 2.642、2.243~4.765、0.011,新生儿窒息为0.832、0.675、2.953、2.883、2.305~4.981 、0.016,机械通气为0.711、0.738、2.681、2.542、2.086~5.579 、0.000,侵袭性操作为0.091、0.683、2.735、2.975、2.089~6.269、0.000,静脉营养为1.025 、0.547 、3.171 、3.247 、1.635~2.901、0.023,从数据结果显示,新生儿的住院时间、胎龄、出生体重、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窒息、静脉营养是患儿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
3 讨论
新生儿出现肺部感染有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受到损害,诱发其他疾病,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对新生儿的发育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在治疗新生儿肺部感染过程中,往往会用到抗菌药物,但是抗菌药物不能乱用,特别是对新生儿来说,需要适当使用抗菌药物。如果使用抗菌药物不恰当,就有可能引发病原菌耐药性增加,给治疗增加难度。本次研究中,以200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感染的13例,出现17株病原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2株,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5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因而,在治疗肺部感染中,需要着重监测革兰阴性菌,确保合理用药,避免产生耐药菌。
本次结果显示,新生儿的住院时间、胎龄、出生体重、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窒息、静脉营养是患儿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1)早产儿和出生体重低的新生儿,由于各系统没有发育完全,自身的免疫球蛋白、补体、中性粒细胞等不足,造成抵抗力弱,对病原菌的侵袭难以抵抗,因而容易发生肺部感染。有研究表明,随着胎儿身体质量的增加和胎龄的增长,其免疫系统发育逐渐成熟,不易受到病原菌侵袭和发生感染。(2)由于医院内人员流动大,患者多,存在多种病原菌,新生儿住院时间越长就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和医护人员的接触增多也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可能性。(3)新生儿的喂养方式影响着新生儿营养状况,营养状况不良的新生儿免疫力相对较低,需要进行静脉营养,从而提高免疫功能来增强患儿抵抗病菌的能力。(4)侵入性操作包括气管插管等,这些操作会降低新生儿的防御力,为病菌的侵入提供可能,有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5)机械通气过程中,气管插管会损伤新生儿的呼吸道黏膜,影响了呼吸道本身的防御功能,在气管导管的影响下,也有可能刺激气管的黏膜壁,产生水肿,为病原菌在新生儿体内的繁殖提供条件。(6)新生儿窒息大多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导致,在窒息复苏过程中,医护人员因抢救有可能会采用插管、吸痰等操作,而这一过程会提高增加了新生儿肺部感染的风险。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对新生儿的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治疗中,一些侵入性的操作、抗菌药物的频繁使用,也让新生儿肺部感染成为关注的重点。有点新生儿在医院发生感染,这不仅是科室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关系新生儿生命安全的问题,需要科室医护人员引起重视。在此研究中,重点分析了新生儿肺部感染病原株的情况,了解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才能更好的杜绝感染的可能性,为新生儿提供更加良好的科室环境。
综上所述,新生儿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导致新生儿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是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和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营养不良、窒息等因素有关,需要给予新生儿更多的关注,以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奖昌.新生儿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医疗装备,2022,35(22):51-53.
[2]董亚青,高志敏,徐然,陈立芳,袁静,王明荣.新生儿肺部超声在早产儿肺部感染评价中的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2,43(09):1047-1051.
[3]郭少桢.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指导新生儿肺部感染抗生素使用中的价值探讨[J].黑龙江医药,2021,34(06):1328-1330.DOI:10.14035/j.cnki.hljyy.2021.06.035.
[4]李娅,邓涛,唐建军,刘启洁,赖燕,杜亭.干扰素调节因子5基因多态性与肺部感染新生儿炎症指标的相关性[J].热带医学杂志,2021,21(11):1413-1416.
[5]吴少珍,杨海霞,官燕飞,谭南.新生儿医院内肺部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5):2259-2262.
[6]刘庆倩,黄锋,沙霞,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20,28(19):2510-2513.
[7]邱潇,董玉斌,栾永刚,等.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6):1398-1401.
[8]顾雯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6,10(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