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校开展自然教育的价值思考

杨卫诚

贵州师范大学,550025

摘要: 自然教育即学生天性的自然发展。遵循学生发展的自然本性,不论学生处于何种年龄阶段,如何让学生遵循本心去学习,教师的职责就是遵循学生的自然本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点。自然教育就是让学生如何走进自然、研学自然、爱上自然。此乃打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灵窗户,也是践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自然教育;价值;生态文明
DOI:10.12721/ccn.2023.15700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自然教育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在自然中学习体验关于自然知识和规律的一种教育和学习过程。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自然保护的意义,激发自我行动或参与保护的意愿,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提升教育实践者的教育理论素养,指导教育实践

(一)自然教育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理解教育世界,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自然教育可以为我们提供对教育的科学的认识,使我们了解教育的实质,使我们走上教育学的殿堂,提高我们的教学理论修养。没有自然教育的思想支持,我们无法观察和理解教育世界,我们无法理解化学和物理学。没有了自然教育学的学说,我们对于教育问题的认识也就只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思想层次或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思想。自然教育的概念与一般教育的概念有很大区别,分别是天性教育、自由教育、消极教育、经验教育、主体性教育、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活动教育、智慧教育和审美教育。这些新思想已与当代教育学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成为当代教育学的精华。通过对教育的学习与内化,既能使我们思想观念得到更新,又能提高教育的理论素养,又能使我们对教育问题、教育世界有一种睿智的认识,提高我们的教育实践的智力,使我们能更好地观察、理解教育世界、改变教育的实际。

(二)自然教育能提升我们的教育实践智慧,指导教育

实践借助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和资源,教育实践者知晓自然教育发展的历史,探究自然教育发展的历史背后所蕴含的理念,从而对自然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理念以及多种可能的影响因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探究。对自然教育历史发展踪迹的追根溯源,能使我们透过时空的屏障去探索教育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形态,并从自然教育发展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让历史说话,从而使得教育发展演变的经验教训在一种自觉意识的驱动下,以另一种方式楔入当下的教育实践中,让历史在新的时空条件下获得新生”。自然教育思想介入实践,会促使教育实践者以新的理念和思维审视自己既有的教育实践。当教育实践者以自然教育理论为指导,去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理解、扩展和重构时,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而且可以重构个人的教育理念,使之增添“自然教育”的成分,甚至可以创生自己的教育思想,有效地指导实践。这一过程是证实自然教育理论的价值的过程,也是激活自然教育理论的生命力的过程。

二、促进学生的感官、能力、天性和人格的发展

自然教育是遵循学生天性、释放学生个性、以促进学生自然和自由发展为旨趣的教育。它的合理内核已融入到现代教育理论之中,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构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自然主义教育者非常注重对好奇心的培育,把它视为问题的一种基本认识,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和学习的内驱力和依据。卢梭指出,要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教授他们的各类科目。问题在于,“所有优秀的教育”都是由“最根本的”组成的。因此,重视兴趣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根本问题。自然教学能够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兴趣,离不开其宗旨和思想。首先,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以具有浓厚好奇心为基础的、具有浓厚的好奇心为基础的教育。缺乏好奇心,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欲望,很难达到愉悦的课堂效果。二是提倡自然教育的自然教育者。自然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他们的生命能量,促进他们的学习。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和草坪对他们有着很强的诱惑力,能激发他们去观察、探索和实验。在自然美景中,他们的好奇心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向自然提问,询问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这些问题显示出他们是哲学家,他们具有哲学上的才能--好奇。

(二)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尽管我们不认可卢梭把1~12岁的学生期称为“理智的睡眠期”,但我们必须赞同卢梭的感觉教育的观点:学生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感官教育,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如果感官教育不充分,就会影响学生理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感官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价值。其一,感觉是学生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学生只要是醒着的,都在感觉,学生和感觉彼此融合,浑然一体。感觉构成了学生生命存在的主要标志,学生之所以真实、可爱,也源于感觉。其二,学生的智力发展依靠感觉,感觉经验是学生理智发展的基础,智力的发展是基于感觉经验的。学生是通过感官教育来接受各种感受刺激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判断力、协调能力的。其三,学生对内心世界的发现也是基于感觉。学生内心世界的所有活动无不依赖于感觉,学生精神的成长和内在世界的丰盈也离不开感觉,感觉是所有发展和创造的初始、过程和背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也不能够脱离感觉,否则学生的智力发展难以实现,而且还会导致学生的发展出现生命与认知以及身体与心智的分离。因此,我们应让感觉主宰学生的活动,引领学生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

1、自然教育思想蕴含着美育的功能

通过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的熏陶与纯化,可以达到心灵平衡、情感愉快、心灵松弛的目的,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艺术教学既有心灵与感情的熏陶作用,又有道德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品德得到升华,使人们得到心灵上的快乐和快乐。同时,他也指出了美和善相悦这一美学教学的基本原理。他认为,审美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运动等方式,才能充分地实现其教育的全面作用。他将美看作一种美德,并将其看作使人愉悦的源泉,即美和善良的力量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可以使人的美和完美的人的产生,而且,这种美德还可以培养人的理性和智力。总而言之,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德,涵养人的心灵,让人得到快乐与快乐。

2、大自然教育的审美功能

这里的“自然”既是指学生的自然本性,也指大自然。他崇尚自然,要求自然教育的场所是大自然,而非城市。在他看来,一切人造的美都是“臆造的美”,是违背自然和人的本性的,只有自然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因为美的根茎在于自然,自然孕育着真正的美,这种自然的美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彰显了爱美向善的天性。在《爱弥儿》中,他论述了自然美的特征,区别了自然美与人为美的区别,肯定前者,反对后者。因为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它是我们做好一些事情的导师和模特,而“臆造的美”完全是由人的兴之所至和凭借权威来断定的。因此,他反对人为的“臆造的美”,崇尚“自然的美”,要求教育者应以自然为师,不以人为师。

自然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不但可以发展人的智慧,还可以提高人的品德。在他看来,真实的自然教学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在教学中,自然的东西和物质都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他希望每个家长都要了解大自然这个慈祥、慈祥的教师,并将其引入自己的子女,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终生幸福。

参考文献:

[1]吕天一.自然教育人才胜任力膜剂型的构建与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8:209.

[2]王元涛.高校开展自然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青年,2019:202.

[3]孙达.自然教育关对我国高校绿色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文,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