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2]思政课承载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根基与精神本质的重大使命。
一、 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积淀,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蕴藏着崇高的革命情怀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出革命性、先进性、连续性及教育性的鲜明特征。
红色文化资源按时间维度可划分为三个独特阶段:
初期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展开了长期艰巨的抗争孕育出诸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以及众多记录革命历程的珍贵文物。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诞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的坚韧精神。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恰逢新中国的诞生,社会文化领域亟待振兴,涌现出 “两弹一星”精神,以及像雷锋这样的模范人物,大量红色文学作品、歌曲及影视创作迸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非凡的历史成就。多样化的艺术风貌和广泛的学术探讨氛围,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三个历史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迁,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文化层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众多红色遗址转型成为红色文化旅游胜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范畴涵盖了红色纪念场馆、革命根据地等等,展现出红色文化资源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蓬勃活力。
二、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堪比一部鲜活的德育教材,蕴涵着深邃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之路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及强劲的精神支撑。
(一)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精神财富与物质遗产,多元化了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引用学生们身边党员楷模的实际例子进行授课,使学生意识到书中颂扬的高尚品德不仅限于杰出人物,每一位普通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也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获得更实质性的成长。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谱系” [2],爱国主义能够反映出个人对祖国的深切感情,对自身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尊严感的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充任了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媒介,作为极富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刻反映了先辈们在抵御外侮中展现出的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以此增强学生的认识层次,潜移默化地培养广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深情厚爱。
三、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如何切实有效地讲述红色故事,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怎样使红色文化资源深刻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三重课堂”的构建,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路径选择。
(一)畅通理论教学“第一课堂”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核心,在于创新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第一课堂”体验。传统的单一叙述与乏味说教难以实现“深入人心”的教学目的。教师需从多维度、跨视角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完美交汇点,引导学生准确解读红色文化资源。例如,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教学,巧用虚拟技术,集声音、光线、电子显示与影视元素于一体,借由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及增强与虚拟现实等媒介,重现过往情境,给予学生直观震撼的视听体验。
(二)夯实校园文化“第二课堂”
构建校园文化是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优势的关键路径。借助升旗仪式、微信官方账号、展示窗等平台强力推广红色文化的认识与学习;通过以红色文化命名教学楼、校园道路,树立英雄雕像,利用直观的物理空间影响个体;开展“红色经典”朗诵大赛、“红色旋律”歌咏比赛,鼓励学生编导红色舞台剧、创造红色音乐舞蹈作品、撰写红色网络文学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旨在产生深远的心灵触动。
(三)筑牢校外社会实践“第三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3]“‘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4]将思政课教学从传统课堂拓宽至校外活动,促进学生将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 [5]可安排学生访问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前辈坚持信念、追求理想的不易,从而在历史现场中获得心灵的触动,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自我启迪。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红色革命遗址,突出强调用红色文化补足精神之钙。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资产,蕴含着独有的红色美学与信念之美。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至关重要,探索其内在价值,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精神实质及其体现的时代内涵,这对于牢固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国新闻网.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这样要[EB/OL].2020.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19(17):13.
[4]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
作者简介:
李志广(1995—),男,汉族,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