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推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落地见效的重要手段。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基于“田水路林村产”综合治理平台,运用现代修复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针对生态脆弱化、产出低效化土地和长期闲置土地等区域整体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系统性工程。近年来,伴随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城乡二元分治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域普遍出现了以农地非农化、农村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等为病症的“乡村病”。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上反映为耕地流失、宅基地闲置和耕地撂荒,对农业空间生态安全和土地高效利用产生不利影响。开展农业空间土地综合整治能有效激活乡村人口、资本、技术等发展要素,在破解土地细碎化难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1国土空间品质提升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关系
从空间和土地的逻辑机制来看,国土空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在长期变化过程中发生趋势性转折,其形态、功能、格局、品质也将随之发生递进式改变,即国土空间形态改变会促进新的功能演化产生,继而重构空间发展格局,影响空间品质。而土地是人类建构国土空间的基座,国土空间是人、水、土、气、生物的综合体,是以土地为载体而呈现的空间概念。空间的形态、功能,以及结构的变迁、品质的提升都必须经由土地关系、质量的改变才能实现。就村庄本身来看,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助推了村庄发展转型和空间重构的升级,但现状的嬗变究其本质是由于各类行为主体,如村民个体、地方政府、企业群体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实践活动的驱动作用而引起的村庄土地用途、集约程度、属性和规模变化,是土地关系、土地质量在空间系统中再配置和再加工的结果。同时除了工商业发展、市场经济繁荣、交通改善外,土地商品化流转与地租化、资本化经营也是推动城乡存在状态、发展趋势产生空间变迁重构的重要张力。此时村庄土地的数量结构等关系变化及土地资本化经营,将为村庄城镇化提供工业、居住、服务设施等用地,使国土空间有了大批居民的迁入和资本、产业的集中,为村庄土地利用奠定了主客体物质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庄的空间形态与功能,使国土空间在城镇化引导的土地运动中被重构和塑造,进而影响品质的提升。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是国土空间格局重构和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及互动关系。同时,良好的土地整治可以正向推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并予以反馈,促进空间不断向高级状态演化。
2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采用一系列措施对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通过拆村并点、内部挖潜加以改造再利用,可能增加有效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提高农村居民点利用率、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土地增值和改善生态环境等能力。采用以定量方法为主,结合定性分析进行研究。通过对乡村建设用地现状分析并预测目标年农村人口规模,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对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理论潜力值进行计算。人均宅基地标准法是依据国家或本地区规定的人均乡村建设用地标准来测算乡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该方法所使用的要素由人口总数和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标准来测定。参照村镇建设标准和各乡镇宅基地标准,通过对各镇经济发展状况、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建房周转等因素的调查分析确定,规划期内农村住宅用地控制在人均150m2,规划潜力测算时也采用150m2/人的人均用地指标作为参照标准。
3具体实施思考
3.1编制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的编制需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同时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划定整治区域。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以及第三次国土调查、林业调查等有关成果,科学划定整治区域,进一步明确整治方向和重点区域。第二,明确实施内容。结合各类规划,统筹分析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修复等实施项目,明确项目范围、工程布局,并结合村庄拆迁情况、县(区)发展情况等合理安排项目时序,制定项目分批实施计划。第三,统筹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收益、土地复垦费和乡村振兴相关项目资金等;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和社会资本等对土地综合整治的支持作用。第四,研究具体措施。研究项目实施具体措施,包括项目立项、施工及验收流程、招标工作、管理措施、奖励措施、督导措施、保障措施、土地流转措施等。
3.2实施阶段
按照实施方案和村庄规划有序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修复、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等工作,具体实施步骤:1.明确投资主体和技术单位。考虑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目前土地综合整治投资模式,综合考虑采用社会资本投资模式开展项目实施,可重点考虑国有平台、企业,确保资金来源。如果确定采用社会投资模式,则启动社会投资单位招标工作。同时鉴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可招标技术单位,负责实施方案编制、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编制、村庄规划编制、项目可研设计等工作。2.招标施工单位组织项目施工。根据投资模式,组织项目施工单位招标,依据实施方案、村庄规划、项目可研设计等,按照具体项目分批实施计划,有序开展整治区域内各类项目工程施工。3.按子项目完成情况分批申报验收。按照整治区域内子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完成一批、验收一批、调整一批”。
3.3加强与现有规划的衔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其他规划相辅相成,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提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水平,需要妥善处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在综合考虑区域各因素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也会出现某种变化。因此规划应充分考虑其动态性,才能科学地制定整治方案。把控好从选址到后期管护的动态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设计。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全域土地整治规划,细化分解任务、狠抓落实,不断强化土地整治和村庄规划的联系。
结束语
在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大环境下,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保证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举措。此项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发展潜力大,需各方细化工作管理办法、强化制度创新,因地制宜地探索多模式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海军,王勇,牛赓.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框架研究[C]2021:756-761.
[2]梅江,李振宇.生态中国视域下国土空间规划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5):18-20.
[3]杨忍,刘芮彤.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衔接与融合[J].现代城市研究,2021(03):23-32.
[4]宋小青.韧性国土空间导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路径[J].现代城市研究,2021(03):11-16.
[5]汤怀志,郧文聚,孔凡婕,林倩,汪嫦红.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J].规划师,2020,36(1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