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数字电网建设下的电力设施三维建模方法分析

谭林

南方电网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510620

摘要: 在经济平稳发展、产业格局变更的背景下,电力工程数字化时代正式到来,电网感知计算、分析决策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运营、服务及管理结构发生巨大调整,资金、人力等配置效率也在不断优化。文章聚集数字电网发展趋势,对其构建过程中涉及到的三维建模方式进行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优劣,并从方法选择、原则设立、流程完善等维度阐述三维建模实施要点。
关键词: 数字电网;电力设施;三维建模
DOI:10.12721/ccn.2022.15709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在数字电网建设、发展过程中,电力设施三维建模有着极为关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模型构建可以较为完整地展现电网全貌,较为直观地反映现实情境,从而为线路巡视、设备管理等提供便利。现阶段科技体系持续更新,以三维激光点云建模为代表的全新建模技术进入电网研究领域,数据采集精准性、模型搭建高效性均得到提升,有必要从实践角度出发,探寻其使用策略及要点。

1电力设施三维建模主要方式分析

1.1纯测绘手段建模

纯测绘手段建模具有显著的独立性特征,实践中现场测绘收集数据,对输变电工程既有资料没有过高要求,常用手段有倾斜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等,现阶段科技手段更新进步,三维激光扫描也逐步得到引入和应用。测绘得到电力设施相关数据、实景模型后,输入计算机系统开展单体化建模,结果转存至设备台账之中。

1.1.1倾斜摄影测量建模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对传统摄影方案的改良,主要以远程遥控飞行平台为依托,对目标地物进行多角度影像采集,能够较好地克服正射影像角度单一、信息不全面的弊端[1]。收集到的影像数据输入后台系统,凭借计算机强大功能进行数据解决,三角网、多视匹配等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精确度,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误差,后期处理环节还能赋予模型纹理,搭建效率极高。

1.1.2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建模

电力设施工作环境、性能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部分情况下无法使用常规系统靠近设施并开展影像采集工作,此时就需要借助近景摄影功能,对目标物体进行相片采集,操作时需要提前做好数码相机检校工作,结合距离、亮度等调整工作参数。收集好的影响信息同样反馈至后台,借助特定软件系统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取同名特征,完成纹理粘贴,最终形成三维立体模型。

1.1.3三维激光点云建模

三维激光点云建模技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农学、林学等领域均有涉猎,以120m距离为前提,每秒扫描速度可达100万点,实践环节可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操作,电力设备、构筑物等均在可测量之列。对于线路杆塔、导线等分布较广的地物来说,利用该种测量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零散的点云数据整合至系统中后,还能进行规律性拼接,从而为电网运维、技改提供依据。

1.2基于二维设计图纸的软件翻模

与纯测绘手段相比,软件翻模技术对既有资料的依赖性更大,模型内所有设施的尺寸、规格均来源于既有工程文件,构建平台主要为Bentley、Autodesk等,这些软件商业化程度较高,内部功能相对完善,能够为建模提供良好支撑。应用软件翻模技术时,要确保资料的完整性,设计、施工乃至普查、勘测资料均要全面,根据资料从模型库中调用几何要素,并借助建模工具进行拉伸、旋转等操作,最终搭建出电网设施全貌。

2基于数字电网建设下的电力设施三维建模策略

2.1选择适宜性较高的三维建模方式

纯测绘手段、软件翻模手段均是现阶段较为常见的三维立体模型搭建方法,技术体系较为成熟且自动化水平较高,但从实用性、经济性角度来讲,二者仍旧存在着细微的差别,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其中纯测绘手段工序较为繁琐,实际测量量较大、费用较高,摄影测量的精确性也难以保障,但胜在对图纸依赖性小,在没有图纸或图纸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该种方式,注意将三维激光扫描作为主手段,摄影测量补充、辅助数据采集工作。对于地下等遮挡较为严重的部位,如电缆沟、地下管线等,则可以直接从图纸获取信息,多种方式结合保障数据采集质量和完整性。图纸翻模手段相对来说便捷性更佳,模型尺寸直接来源于图纸,电力设备、线路等构件关系清晰明确,甚至可以展现设备内部零部件情况,属性灵活且支持局部更换。同时图纸翻模也不存在遮挡物问题,地下电缆沟等构造均可以直观呈现出来,建模精细化程度可以依照需求灵活设置,实践中耗费的资金更少。但缺点在于其对电力工程既有图纸的依赖性较强,在工程资料保存完好、详尽的项目中可以优先使用。

2.2把握电力设施模型搭建基本原则

电力设施三维建模服务于电网巡视、规划需求,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开展操作,实践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是真实合理原则,所有进入库存的立体模型均要客观、真实,要能够准确反映目标设备、构造物形象,在整体空间中的坐标位置也要与现实情况保持一致;其二是主次分明原则,电网系统中设备、线路、建筑等应当放在主体性位置上,建模时予以适当凸显,绿化、装饰等为次要对象,精度要尽可能降低,以提升模型层次感和直观感,方便分析决断;其三是整体统一原则,为改善画面协调性,建模环节要以大面积色调为背景,个别区块的颜色以此为准进行协调优化;其四是简单明了原则,电力设施建模过程中并非精度越高越好,当模型细节过多、过于精细时,会导致数据量增大、负担过重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体呈现效果,因此要结合需求确定具体参数,规避数据量过大带来的负面影响[2]

2.3做好数据预处理及模型检查工作

在数字电网建设过程中,不同的电力设施建模方式对应的流程体系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但总体会经过数据提取、数据预处理,以及模型编辑、渲染等步骤,处理时注意做好细节把控。事前重点关注数据质量问题,无论是纯测绘手段,还是基于二维设计图纸的软件翻模手段,均要经过严格的预处理工作,剔除其中误差较大、匹配性较差的数据,最大限度保障模型精确性。模型制作环节则要准确把握相关质量需求,层级结构等要与实物保持一致,模型面、精度等则要符合搭建标准,完成后及时进行冗余检查,去除没有实际意义的干扰性点、线、面,各要素结合部分要确保紧密,不能出现缝隙等问题。检查无误后提交验收,通过线条复核、像素纹理等的复核后,方可正式发布。发布后的模型主要可用于仿真展示、场景再现等场景,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设施、设备等对象材质,以及电缆线路等信息,从而为线路布局改造、变电站选址等提供决策依据。

结论: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数字化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能,是电网企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要正视其内涵价值,从实践角度出发选择匹配性、适宜性较高的三维建模方式,把握模型搭建环节的各项原则,做到主次分明、整合有序,同时积极梳理三维建模工作流程,重视数据预处理和模型检查工作,为数字电网的建成和发展奠定稳固基础、提供良好助力。

参考文献:

[1]张前,牛格图,姜维.数字电网建设下的电力设施三维建模方法探究[J].软件,2021,42(05):128-130.

[2]蔡忠.数字电网建设下的电力设施三维建模方法研究[J].技术与市场,2020,27(1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