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是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下,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断得到认可与强化。红色文化担负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任,近年来,其思政育人功能受到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因此,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的方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
在中国知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词、以“审美教育”“美育”“艺术教育”等与审美教育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去除重复后的检索结果有545条。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关于红色文化与高校审美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红色文化融入审美教育的价值研究。这部分研究成果主要论述了红色文化在审美教育中的德育引领与审美观培养两方面的功能。张泰城在《红色资源:鲜活的教材》[1]一文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本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充分肯定了其在高校美育育人中所具有的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正确价值观等的作用。王爱华等主编的《红色文化艺术的时代阐述》(2012.08)对红色文艺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建议将红色文艺研究与地方文化、高校教学等相联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张晶晶的《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美育作用》[2]一文在强调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基础上,分析了红色文化蕴含的美化情感等美育作用。类似的成果还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对于红色文化在高校审美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进行了充分论述,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红色文化融入审美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这部分成果主要分析了当前红色文化融入审美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邓琦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基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3]一文中指出,目前高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发展失衡、人才的思政水平不足、缺乏足够的思政教育资源等问题。赵莹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应用路径探析》(2022.05)指出高校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艺术教育中存在着教学手段陈旧、资源挖掘欠深入、时代特征不明显等问题。于宛冬的《从红色文化中探索高校美育新路径》(2022.02)一文从标题看是对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新路径”的分析,但遗憾的文章内容并非如此,只是对高校美育与红色文化结合中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归纳,指出存在着美育课程活动不科学、美育实践活动形式化、美育文化活动不规范等问题。
三是红色文化融入审美教育的策略研究。马思其的《红色文化与高校美育工作融合发展研究》[]是目前对于此论题研究最深入的文章,但该文以分析红色文化与美育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为重点,对于策略问题并没有展开进行探讨。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如陈建国的《以红色育人为特色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3.10)一文阐释了临沂大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提出要紧密结合地方特色红色文化的主张。赵越一的《红色民族音乐及其在互联网新时代的传播形式》(2018.06)建议利用网络平台推广红色艺术,引导学生关注,形成良性互动。梁威的《红色经典音乐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与策略》(2020.05)提出了对红色经典音乐进行分类整理与深入挖掘的策略。
综上观之,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上三个方面,并且阐释得较为丰富、全面。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高屋建瓴地统筹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与教育效果等多个层面来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而已有的成果相对而言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尽管不少研究成果的标题中含有“路径”或“策略”,但并没有展开详细论述。在推行大思政课的教育新方向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这一论题关涉审美教育中大思政理念的落地实施,意义重大,值得深入研究。
二、大思政格局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以审美的方式来促成人的自我塑造与完善,从而推动社会走向和谐美好,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来,审美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2018年8月给中央美院老教授的回信以及接下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发布的多个工作文件,对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彰显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传播手段日益高效多变,多元的社会文化思潮令人眼花缭乱,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强烈冲击。因此,高校坚持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贯穿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全过程、全员化与全方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格局要求立德树人不仅体现在思政课程中,其他课程和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领,这对高校审美教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中,对于大学生自觉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以艺术方式传承红色文化、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秀文化,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是其卓越代表,包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等精神,是党和国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红色文化与审美教育各自独立,但也存在一些融通之处。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具有厚重的美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首先,充分诠释崇高、壮美等美学范畴。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史与社会主义建设史,我们发现,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行为令人钦佩。如早期的革命者夏明翰与方志敏,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从容就义。夏明翰的诗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充分展示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对正义的执著追求。方志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的《清贫》让我们看到早期革命者安贫乐道的精神和无比坚定的党性。战争年代的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董存瑞等战斗英雄群体与个人,他们为革命甘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每次读到他们的故事,都令人肃然起敬。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时期,同样涌现出了很多先进人物及先进事迹,如焦裕禄、孔繁森等,他们为社会主义理想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奋发努力。这些英勇行为与事迹,有力地阐释了什么是“行为的崇高”,为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做了中国式注脚。
其次,丰富了艺术典型形象。红色文化资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成就了一系列红色艺术作品乃至红色经典形象。以沂蒙红色文艺作品为例。沂蒙红色文艺作品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革命历史进程中,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入群众生活,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沂蒙传统文化充分结合创作出来的作品。代表性的小说作品有《红日》、《红嫂》、《沂蒙飞虎》、《家国情怀》等,影视剧《红日》、《沂蒙六姐妹》、《沂蒙》、《南征北战》、《高山下的花环》等,以视听融合的方式,通过感人的形象,将沂蒙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舞剧《沂蒙颂》、歌曲《沂蒙山小调》、《我的家乡沂蒙山》等都以自身的艺术方式表达了对沂蒙精神的颂扬。这些艺术作品使“沂蒙红嫂”形象深入人心,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沂蒙红嫂”形象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能够为审美教育提供精神指引与文化支撑,能够增强审美教育的感召力。将红色文化融入审美教育之中,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审美教育自身的需要。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
在高校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红色历史事件的震撼人心之处,领悟红色文化精神,心灵得以净化,灵魂得到升华,理想信念得以坚定。因此,最近几年,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在审美教育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并且取得了不少成绩。
就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大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配套设施、资金投入、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加强了管理,体现出对在审美教育中融合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但整体来看,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首先,教育主体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现行考核指标的影响,高校的审美教育多注重艺术知识的传授与艺术专业技能的练习。教育主体一般认为,对于红色文化的宣讲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与目标,因而对于在艺术教育中实施德育重视不足。其实,红色经典艺术正好勾连起审美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播。教育主体必须改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重视红色经典艺术的育人功能,使其充分发挥德育作用。
其次,对于红色文化的美学价值挖掘欠深入。目前,高校尽管开始重视红色文化在审美教育中的运用,但多数高校的认识有失偏颇,导致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仅停留在对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宣传上,对于红色文化本身的美学内核理解不深。
最后,教学方式简单化机械化。在审美教育活动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时,存在着形式化之嫌。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示、参观流于形式,以单向灌输为主,说教意味较重,效果欠佳,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没有充分利用艺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娱乐性特点来组织、实施教学。
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的路径
审美教育能够启迪人的心智,发掘人的内在潜能,使人自觉地向善,不仅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审美观都起着良好的引导作用。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等先后发文,要求加强高校美育工作。大学美育的本质是以生动感性的审美活动使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从而达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互沟通、渗透。布里德的控制论认为,“任何社会的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护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与完整,因为意识形态的混乱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5]。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可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各行其是的局面。依照审美教育活动在高校的开展情况,课题组按公共艺术教育、校园美育、审美社会实践三种类型分别阐述红色文化融入其中的路径与策略。
首先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按照构建大思政课的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务处、二级学院等多个部门需要统筹安排。构建红色文化融入审美教育的领导机制,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相互配合,从理论研究、目标确立与活动策略等方面着手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工作有序运行。从事艺术教育授课的教师是落实实施的主体,要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肩负的责任。教师对红色文化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就会自觉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包蕴的美学元素,能够从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角度来阐释红色经典艺术。由此,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才能做到理论性、思想性与针对性相统一,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教师还要注意要创新红色文化审美育人方式,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讲述红色文化故事,使红色文化真正融入美育课堂。根据艺术课程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美术欣赏、书法欣赏课程可以适当增加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的视频或者图片等材料,供学生鉴赏、体悟;音乐欣赏课程可以适当增加红色歌曲的播放,结合歌曲创作背景进行音乐分析;影视欣赏可以适当播放一些经典的红色影视作品片断,如《沂蒙》《开国大典》等。
其次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审美教育的路径。营造红色文化进校园的良好氛围,对于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至关重要。各高校可充分利用原有的学生社团,利用原有的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中。例如,举办校园红色文化艺术节,进行红色艺术展览、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等活动,满足师生的红色经典艺术欣赏需求。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了红色艺术经典进校园活动,大型歌舞剧《沂蒙山》在各高校呈现,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高校团委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创作红色故事题材短视频、话剧等等作品,进行师生红色书画作品比赛、红色歌曲演唱比赛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将红色文化与校园审美教育有机融为一体。
最后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审美实践的路径。通过课堂教育与校园教育,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得到提高,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各高校要在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与思想觉悟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思想之美、人文之美。要鼓励艺术院校或一般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创作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支持非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运用红色文化元素;提倡高校师生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社会服务活动。
综上,高校审美教育的发展要顺应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而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审美教育,两者相得益彰,融合发展,既能够拓宽红色文化思政育人的维度,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契机;又能够为审美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增添活动,以新颖的形式使红色精神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泰城:《红色资源:鲜活的教材》,《光明日报》,2010-6-1(11)。
[2] 张晶晶:《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美育作用》,《美与时代》,2021年第1期。
[3] 邓琦:《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基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思想政治研究》, 2022第1期。
[4] 马思其:《红色文化与高校美育工作融合发展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12期。
[5] 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作者简介:刘国贞,女,山东省潍坊市人,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文化传播。李建立,男,山东政法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