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教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教材第28页说:“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观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对“联系客观性”的错误理解。举个例子吧,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中,日本人杀害了30万中国民众。30万同胞的死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30万同胞的死难不以日本人的意志为转移?换句话说,如果你杀了人,你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他的死与我想杀他无关。” ——何其荒谬!——如此哲学观点,害人不浅!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哲学是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哲学教材的观点马虎不得。
“联系”到底能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
一味空想,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客观规律,联系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日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公开表示:“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是错误的,中国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美国的经济体系。”显然,中国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系不以美国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是,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开展实践活动,谋划发展事物,联系是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西方国家处心积虑对我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妄图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梦想扼杀在摇篮中时,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今天,中国的空间站已经初具规模。2005年,欧洲人拒绝中国参加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中国决心独立开发建设中国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今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熟完善,为全球提供服务。还有中国的探月工程,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目标,成功取月壤样品返回。这些真实的、具体的联系的建立,无不是中国人的意志在实践中变为现实的具体体现。“联系”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然,“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有条件的。要想使自己建立的联系与自己的意志相符合,必须具备以下主客观条件:
(一)尊重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探索、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探月工程的伟大成就的取得,都是中国航天人矢志不渝、孜孜以求,探索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结果。
(二)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探月工程的伟大成就的取得,都以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劲增长为支撑。
(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重大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探月工程的伟大成就的取得,都是中国航天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精神结出的硕果。
只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是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客观性”的科学表述应该是:‘’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正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联系是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要把某一事物绝对孤立起来,使它不与任何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是做不到的。所以,‘’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探讨、修改“联系客观性”的观点有何意义和价值呢?创新是“五大理念”之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动力,而建立新的联系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例如:
蒸 汽 机 + 船 =轮船
+ 车 =火车
……
智能技术 + 电器 =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系统
+ 机器 =机器人、职能化生产
+ 汽车 =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
+ 物联网=智能物联网
……
如何创新、建立新的联系呢?创新、建立新的联系,必须根据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和规律。为此,必须深入实践,探究、认识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探讨“联系客观性”观点的价值,就是要引导中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把握客观规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识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