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章从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的意义出发,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的策略,希望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立足历史事件,挖掘情感因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情感因素,将这些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讲授“洋务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围绕“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在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到底是败在了哪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让学生能够明白:中国失败不是因为武器不如日本先进,也不是因为军事装备落后。而是由于清政府没有建立起近代化的教育体系、没有培养出具有近代化素质的人才、没有建立起近代化的军事体系。通过这些问题和答案的引导,学生能够从情感上理解这一失败原因,从而对洋务运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对洋务运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情感体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要积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到情感体验。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这一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灾难?我国又是怎样抵御外敌的?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的方式,了解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外来侵略者面前所表现出的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再如在学习“改革开放”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这些成就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科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等现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到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强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三、挖掘历史人物,激发学生情感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应该深挖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通过引导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分析他们的决策和行为背后的情感动机,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物性格。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同时培养他们批判性思考和深入探究历史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梁启超、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革命先驱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坚定与勇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觉醒年代》,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的精神品质。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时,要注重挖掘其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人物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情感
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还能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例如,在进行“明清时期的中国”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再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通过这些电影让学生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鼓励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书籍,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五、重视课后作业,激发学生情感
课后作业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方式。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设计课后作业,比如,在讲解《两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布置如下课后作业:“结合相关材料谈一谈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状况和中国人民受到的影响。”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状况有一个大致了解,让学生明白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通过对该事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清朝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等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整理与加工,设计出一些具有趣味性、生动性、科学性以及开放性的作业题,如“说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列举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
六、结语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通过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性,并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方法开展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工作,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审美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石继光.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 黄忠良.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策[J].学苑教育,2020,No.292(28):75-76.
[3] 阿拉木苏.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