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的重大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我们党,关键在人民,最终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可靠的接班人。”年轻人是过去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代言人。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关心青年,信任青年,培养青年。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以自己的鲜血和热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党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有了大量的优秀青年,党和人民的事业也是因为有了优秀青年的接续奋斗,就是因为他们的持续奋斗,就是我们党的成功。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努力,需要许多力量来推动,而核心价值观就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从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既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能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能体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在国家层次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其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正义”和“法治”是一种社会层次的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市民层面的价值观。这对于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国家,怎样的社会,怎样的人,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青年,就是要引导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外化到行动上,始终坚定地跟党走,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民族的事业相结合,在中国梦的实现中,书写自己的美好生活。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初中生发展的策略
1、加强价值引导
学校要切实发挥引导和教育作用,讲深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及意义,让学生真正体会最大的受益者(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要想让学校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需要加强价值引导,立足于学生心理特点、发展需求,积极制定具有探究性、趣味性的方案方法;要同学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强化学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掌握和运用;要深入体察学生的生活现状,明确学生的现实需求,寻找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切入点,增强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共同性、共通性、共融性,从而激发学生实践内在动力。
2、结合生活内容
些“大而空”的教学活动,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更难让他们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生活化”教学就是在生活中,通过展现生活中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生活素材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将真实情景引入到微课教学中,实现了生活的概念。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情景式微课的设计应注重“接地气”,微课的素材应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产生共鸣,产生兴趣。“生活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来进行。比如,在进行日常的品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对这些视频进行拍摄和制作,包括:装扮仪容仪表的视频、收纳寝室用品的视频、劳动场面的视频、升旗仪式场景的视频。
在现实条件下,这一切都是进行生命性道德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在播放时,教师可以做一定的弹性处理,并加上几句简单的话。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这些微课素材来自于校园生活,更易于被学生吸收和接受,也更有利于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3、建设班级集体
班集体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团体,它是一个“精神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一个优秀的班级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它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目标凝聚成一个集体的共同的思想、情感和目标,而作为个体的同学,也在它的引导下,了解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知道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知道了自己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与集体的荣誉相结合,将集体的目标转化为个人的目标,从而不断地壮大。
在一个拥有共同追求、共同荣辱、共同价值观的班级里,每个人都会相互关爱,相互帮助,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失败表示真心的悲伤和担忧,而整个班级也会对每个人的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的喜悦和骄傲,这样的班级才是一个真实的班级。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班集体和教师在集体行动上的升华。不同的学生之间的价值观之间相互影响和影响,从而丰富和滋养了班级的核心价值观,并为其提供了养分;同时,随着班级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它又会对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影响着、引领着或改变着学生原来的价值观。在这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班级的核心价值观也会逐步形成。这是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是最坚实的,不可撼动的。当每个人都在向、保护、充实着班级的核心价值时,班级的能量就会变得非常强大。
4、完善实践平台
核心价值观只有在生活中能满足个体自身的生存需要,实现利益契合,并不断地被验证、重复,才能被“逐渐烙记在人们的头脑中”,把人的需要、知识、意志、情感、才能和理想等主体力量现实化。因此,实践是核心价值观培育认同转化的最终目标,也是培育的关键手段。完善实践平台建设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提升课堂案例和模拟实践的针对性。课堂案例需要从生活实际中取材,讨论的问题要从生活热点、难点和学生存疑或感兴趣的问题中取材,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触摸生活。活动场景以模拟生活实际为主,能够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自觉地运用内在价值观标准,验证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效果。
二是要加强校园生活中的实习实训模拟。实践不能局限于课堂和家庭,更重要的是在班级和学校管理、第二课堂和兴趣团体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并不断巩固,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和内化认同。
三是要走向社会真实练兵,强化社会实践平台的培育。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是需要一定过程的。社会志愿者活动、德育共建基地、寒暑假兼职锻炼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触摸社会和生活,考验面对个体利益时个体价值观的稳定性。同时学校应建立一批集实践锻炼、教育体验、情感生成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外实践基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三、结语
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必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在把握正确的指导思想的同时,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对青少年进行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就能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的时候,要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辨析,确定其价值导向的方向,将社会的真实情况客观地展现出来,从而指导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张琦. 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J]. 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58-60.
[2] 唐晓达. 新时代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 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