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也是安徽肥西山南小井庄农村“包产到户”改革第46个年头。四十多年前肥西人民“敢为天下先”精神引燃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回望来路,皆是序章,当年肥西山南小井庄“包产到户”改革犹如一声惊雷,对进入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变革具有特殊意义,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党的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对农村问题的阐述,其农村改革思想与前人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发展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他们都强调农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变革起着关键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传统农业的家庭经营形式终将走向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设想了未来农业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步骤。作为革命理论创始人,他们提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广大小农走合作社的道路,认为只有农民自己建立起来的合作社,才有示范作用,也只有国家给与帮助,才能使合作社发展起来。
(二)列宁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
列宁在苏俄时期积极倡导根据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农村政策。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如推行土地租让法令,扩大农产品的交换、贸易,准予部分私人商业的活动等等。对于商业和贸易自由,他指出:“另一个任务就是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不要害怕这种资本主义,因为它对我们一点也不害怕。”
列宁强调在实践中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主张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对广大小农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要尊重、鼓励地方的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作为执政党的首要任务。这些执政思路与理念,对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毛泽东对农村经济改革的探索认识
早在1948年,毛泽东就指出:“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同盟者及其统治的基础。因此,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强调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地主的土地无偿地分给农民,让农民真正拥有发展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强调“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比例安排生产问题”,并指出在农村要推行机械化,促进农业的发展。
毛泽东继承和借鉴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提出并倡导通过农业合作化引导个体农民向集体化过渡,以农业合作化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需求。强调农业和工业要同时并举,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还强调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搞调查研究,等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探索是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来源和借鉴。
二、邓小平农村改革的主要思想
邓小平始终将农村改革放在第一位,对农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在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成熟和完善。
(一)肯定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
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1978年9月20日,肥西山南小井庄生产队将全队一百五十多亩田地全部包产到户,连塘口、耕牛、大型农具、种子也跟田一起分到户,规定只要完成上交任务,收获全归自己。“包产到户”举措干净、彻底,随后安徽乃至全国部分地方农村纷纷效仿。但也有不少地方领导干部有顾虑,怕犯错误。1979年6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负责安徽农村改革的万里与邓小平谈到包产到户的情况时,邓小平赞许地指出,不要搞争论,就实事求是的干下去。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发表了《关于农村改革问题》的重要谈话,对这种责任制给予了坚定的支持,明确提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针对党内一些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抱有怀疑态度的同志,邓小平说:“中央的方针是等待他们,让事实教育他们。”邓小平的谈话有力地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长。
(二)支持和鼓励乡镇企业改革发展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项重大突破和创新,邓小平对于农民的这一伟大创造给予了坚决支持。1987年,他针对在农民聚集的乡镇企业附近或城市郊区兴建的一批小型新型城镇指出,“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工业区、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小型工业”,这既是对乡镇企业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乡镇企业的大力支持,为农村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倡导科教兴农的思想
邓小平非常重视科技和教育对农业发展的突出作用。他认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强调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发展农业,亲自领导和过问了“星火计划”、“燎原计划”和“丰收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决策及项目的制定和实施,体现出他对我国科技兴农的强烈关注。
重视科技兴农就要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邓小平多次指出,发展农业需要加强对农业科学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今后要进一步提倡科学种田,还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对农业人才的重视,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明显进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阶段性提高。
三、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发展思想
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带领全党认真纠正了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左”的失误,恢复了自留地、集市贸易、发展副业和多种经营,肯定和支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农民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980年5月31日,在与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强调:“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的谈话对于打破僵化观念,消除恐惧心理,为发端于肥西山南小井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推向全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他再次提出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走集约化、集体化经济发展之路,发展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这种理念上的突破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创新发展。
(二)实现了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高度统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时间考证,小井庄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之涌现的全国各地农村改革实践为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鲜活实例和经验总结,从“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到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从鼓励支持各地乡镇企业发展到积极倡导科学种田,邓小平鼓励农民“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为整个中国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素质提升、农村面貌改善作出了杰出贡献。
农村改革思想得益于中国农村的改革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始和开端。这当中,引燃中国农村改革的小井庄“包产到户”改革壮举无疑发挥了特殊作用,事实上形成了这一重要理论的逻辑起点。实践升华为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推动了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发生大变革。
(三)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和科学理论依托
邓小平农村改革给中国农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正如他自己所讲,“中国最大的变化在农村”。从1979-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55.4%,粮食产量增长33.6%,特别是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1万吨,人均800斤,为有史以来最高水平。197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134元,1988年达到545元。始于小井庄的农村包产到户改革,也给肥西农村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1979年粮食总产达3.77亿公斤,比1978年增产11.36%;其中小麦6006.7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1.32倍;向国家交售公粮(农业税)1949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9.02%,结束了肥西县长期吃国家返销粮的历史。农村改革带来了四十多年农村经济大发展,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所阐述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1984年6月,邓小平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对于如何调动农民,他指出,“我们首先解决农村政策问题,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提倡科学种田,农民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他坚持认为,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全面经济改革提供指导和借鉴。
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继承了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开创性思想,而且继续丰富发展这些思想。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在顺应人民愿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继续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四、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对推动包括小井庄在内的农村改革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邓小平长期以来对党的领导地位保持高度的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开展并不断深化,党的领导是推进改革的强大推动力。以小井庄为代表的农村改革最终通过地方党政领导与中央的互动,得到中央的认可,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实施。深受邓小平信任,也谙熟邓小平执政思路和理念的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针对肥西变革农民有顾虑,明确表态:“……不论用什么办法,能增产就是好办法。给中央备个案,搞错了省委检查,我负责!”鼓励广大干群,“大家大胆干,有我呢!”。邓小平后来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谈道:“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正是因为有各级党组织对基层群众的智慧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形成正确的经验,党中央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措施,形成正确的理论,且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引领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明确我们前进的正确方向。“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实践启示我们:党的领导不仅是过去包括农村变革在内的改革的主导与保障,也必然是、必须是现在和将来改革全过程各方面的主导与保障。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和精髓。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领导农村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同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密不可分,但思想解放不意味着任意发挥,脱离实际,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着眼于客观实际。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万里经过充分的农村调研,找到了安徽农村贫困的症结所在,开始打破条条框框。1979年春节,在收到省农委负责同志在山南小井庄的调研报告后,万里在省委会上表示:“包产到户的问题,过去批了十几年,许多干部都批怕了,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谈包色变。但过去批判过的东西,有的可能是批对了,有的也可能本来是正确的,却被当作错误的东西来批判。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最终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给包产到户开出了第一份“准生证”。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在既坚持思想解放,又立足客观事实,从实际出发,形成正确的改革思路,才能制定讲求实际、利于人民的改革举措,应当始终做到放宽眼界,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够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三)始终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邓小平一直以来以长远的眼光,开拓的思维,及时发现改革开放存在的问题,为改革开放的发展排除万重阻碍。他强调对于那些有助于事物发展的,只要能够通过不懈努力而获得的,只要认定了、掌握了发展的正确趋势,就可以去做。“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恰当。”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是贯穿邓小平探索改革开放的一条思想主脉。
农村改革之初,万里就强调,“我们现在是拨乱反正,既然是拨乱反正,我们都没有经验,如何搞,主要靠在实践中去创造。如果事事都要靠中央现成的东西,那还要我们这些领导干部做什么呢?大家要发扬创造性,不要怕犯错误……”“农村的中心问题是把农业生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凡是阻碍生产发展的做法和政策都是错误的……”。从安徽省委“借地度荒”到山南小井庄生产队“包产到户”,无不体现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及创新精神。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我们必须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进行全方位、多领域、更深入的改革,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人民群众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1977年冬天,在安徽省委扩大会议上,对部分地方干部说农民有在腊月寒天外出乞讨的“习惯”和“传统”,万里怒不可遏,大声斥责“说这种话没有半点阶级感情!数九寒天,你也带着老婆孩子讨一趟饭试试!”“……我们共产党人怎么可以不关心群众的吃饭问题呢?谁不解决群众吃饭问题,谁就会垮台!”。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厚的为民情怀,他先后两次赴小井庄调研、指导,支持并推动小井庄农村包产到户改革,“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万里同志是立了功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开展各项工作,使改革的思路和举措符合人民的利益,使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的表达,关注民情、重视民意,推动改革取得新的成就,让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
邓小平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倡导改革,支持安徽肥西、凤阳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肥西山南小井庄“敢为天下先”改革壮举以充分肯定,使小井庄农村“包产到户”改革模式得以推向全国。农村改革使中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提供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思路及科学方法。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借鉴邓小平探索改革开放的经验,依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李有群,男,1969年9月出生,肥西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法学等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