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大健康理念下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与对策研究

陈婷

四川三河职业学院,646200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在逐渐提高。医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对社区服务的介入正处于一个初期阶段,有探索,有创新,有发展,因此,本文就大健康理念下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与对策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 大健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对策
DOI:10.12721/ccn.2023.15703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近年来,医患矛盾引发的极端医疗纠纷案例不断涌现且引起广泛关注。权利冲突而产生的医患冲突一旦发生,很难仅仅依靠医务工作者妥善解决,因此,协助患者及其家属与医方进行有效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将是当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大健康理念下医务社会工作工作的现状分析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的发展历程还是比较短暂的,大多数是借助医院这个平台,而且就我国现有情况来说,主要是分布在大城市的医院,如上海、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基本上在这些一线城市首先开始有了医务社会工作并逐步发展和完善。在我国急剧变革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治疗,人们对自身权益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医疗领域特别是医院为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把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改善医疗服务和缓和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社会工作的部分在大陆慢慢发展起来。当前我国的医社会工作主要是在城市得到发展,农村基本上还未涉及。当前我国在搞社区建设且已惠及到农村,处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有了行政村,农村社区逐步建立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件好事,是一个惠民政策,这将有助于我们国家社会工作的展开。因此,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速度差异很大,分布的区域极不均衡,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将是更加明显。

二、大健康理念下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与对策

(一)完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制度

要摆脱医务社工身份的依附性嵌入,首先要从医务社工人才培养方式入手。针对医务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专业认知,完善医务社工人才培养体系。医务社会工作教育仍面临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不一致、专业认可度导致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和专业实践缺乏规范性等问题,因此导致医务社工人才的流失和素质的参差。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和培养应始终贯穿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将尊重、温暖患者,促进案主改变和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与机会,提供更多标准化的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机会,规范医务社会工作实课程设置和实习教育。要提高医务社会工作教师水平,邀请更多优秀有经验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任教,加强医务社会工作教资的培训。

(二)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职业体系

医务社工的身份依附性需要通过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职业体系,将医务社工真正发展为一项独立的职业,拥有独立的认证制度,才能摆脱医务社工在实践中的角色困境。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者职业体系,将医务社会工作建立起与其他技术职业相似的职业认证体系,执照制度、注册制度、职业资格制度等。职业认证对医务社会工作从业者设立准入门槛,提高入职的专业标准,提高从业者水平;对在职医务社会工作者进行定期资格审核与评价制度,引导医务社会工作者主动提升服务能力;制定社会工作职业操守和服务标准,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进行监督检察,服务质量评价;设立医务社会工作者薪酬指导标准以及职称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位待遇,保障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

(三)强化整体治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大健康涉及人居环境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诸多方面,目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慢性病威胁等影响大众健康的问题,不能仅靠卫健部门解决,而是需要跨部门合作。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只有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功能整合与整体行动,将“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融汇到政策的制定中,才能更好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一方面,要注重跨部门合作,使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如体育部门和住房建设部门要加快健身跑道及公共领域健康器材的修建,努力做到医体融合;环保部门和工业部门要极力遏制工业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共同打赢蓝天白云碧水保卫战;农业农村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要抓好食品安全,让百姓吃得放心。另一方面,要注重将健康理念融入政策制定中,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制度体系。如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考虑增加烟草和酒类的税收,以此减少居民吸烟和饮酒次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充分考虑培养未来解决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农村卫生健康工作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实施基层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

(四)强化协同发力,让全民共建共享大健康

障健康人人有责,需要各主体协同发力,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要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个人尽责的健康共建共享格局。首先,政府要抓好资源整体配置和服务能力提升。强化顶层设计,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对健康促进工作进行宏观规划,建立制度保障。合理配置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把更多资金用于健康宣教、全民健身、基本医疗等健康促进相关工作。切实落实预防为主的大健康理念,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其次,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大健康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举措。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健康理念是立足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疾病的变化而提出的一种全局理念。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积极强化大健康理念的宣传普及,把健康融入各项政策,真正把大健康理念落到医务社会工作,让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

参考文献:

[1]李兵水,童玉林,吴桅.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01):1-5+71.

[2]郭永松.医务社会工作职能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1,30(0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