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性与可读性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被一些研究者称为“史学家的视角,文学奖的笔法”,说明了此书兼具了科学性和可读性。邹先生提到他在准备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各类文集、传记、日记、书信等,并按题归纳,使零碎的残篇断简的札记,逐渐汇聚成为一尊三百余年西书中译史的大致轮廓。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邹先生搜罗了大量的资料,他用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探索精神,赋予了此书以科学性。阅读此书,我们能学习到很多我们想过但是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也能了解到很多我们从未涉及的领域,如中国人是何时知道马克思,莎士比亚的?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甚至曾经学习过他们作品的人物,到底是怎样的,这本书很好的给我们普及了基本知识。又比如我们常能在电影、书籍中见到的《圣经》又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共产党宣言》又是何人所著?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又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并对我们产生深远影响的?“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又是否准确?我们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得到答案。
有人说,历史是枯燥无味的,历史是无聊至极的。但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自然也有千百个模样,不同的传递者会让我们对于史料有不同的感受。邹先生的译作指向宏观的历史变化,他用隽永的文学笔法进行了深刻的写作。研究翻译史是历史学下的小众学科,译者作多是从编年史、断代史等角度写作,但《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另辟蹊径,运用史学和文学两种写作手法,巧妙的将一百本译文汇集在一起,文史结合使得这本书不再那么枯燥,虽然在文中存在一些关于数学、物理、科技类纷繁复杂的知识,导致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点困难,但也由于我本身对这些方面知之甚少,所以不能完全理解其内容,针对这一部分内容,我对其抱着一种科普、了解的积极心态去阅读。总的来说,这本书极具价值,很好了还原了历史原貌。邹先生用巧妙的文笔向我们呈现了近代译作的发展。
二、遵循历史,内容丰富
西书中译的历史,第一阶段是明末清初到晚清时期,主要由来华的西方传教士、 留洋人士以及学者介绍西方的器、物、工具。如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和他们同伴们一起,为了传教,借助一些机械器物,如三棱镜、望远镜等,结识了我国地方乡绅,也介绍了一些西方科技文化;第二阶段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官僚阶层掀起了一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热潮,传入中国的译作也多以学习西方科技知识为主;第三个阶段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为主,如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亚当·斯密的《原富》均是在此时传入国内; 第四阶段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这个时期,涌入我国的名著数量达到了顶峰,同时还有各种西方社会思潮。
《影响近代中国的一百种译作》以中国近代三百余年作为一个分析单元,以着“影响力”和“深度”为两条主线,让我们得以一看当时的社会风貌。邹振环先生知道,由于本书结构的限定,它不可能是一本面面俱到的中国近代翻译史,也不可能提供三百余年来最有影响的西书中译本完整无缺的历史记录,但他以其广博的知识地图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在独立成篇的札记间寻找相互的联系,以建立一定的连贯性。致力于寻求作品、译作、译者与社会的交织,尽力为我们勾勒出三百余年中国社会图景。
三、札记之重要性
《影响近代中国的一百种译作》一书本是作者为自己学位论文累计资料的副产品,做札记也是他的一种读书方式。但在作者在1987年受到《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的启发后,展开了自己的写作计划,努力在独立成篇的札记间寻找相互的联系,最终为我们描绘了近300余年以来西书中译的大致轮廓。胡适先生曾说,抄录或笔记的方法,虽“极旧极笨极麻烦”,但却是做学问中“极必要的”。毛泽东主席也在给给一位学生的笔记本中写下一则序言,说笔记(札记)的重要:“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这一番话告诉我们平日三言两语并不起眼的札记之类,就是筑起高台的一石、二石乃至千万石。今日写下的一笔札记,明日可能会铸就鸿篇巨制。积累多了,也会为将来的学习提供很多的灵感。所以学习以及创作都是日积月累而形成的,而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四、总结
十九世纪前,中西邦交并不存在,因为距离这一客观影响,交通就成了沟通中西方的主要障碍。并且此时的中国经济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所以商业往来对于中国并不重要。并且此时的中国,封建主义根植于一部分人心,我们称呼西方人为“夷”,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并不承认各国平等,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直到我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被以前示威“蛮夷”的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大门,我们才不得已开始直视早已截然不同的外部世界,这才有了“师夷长技 以制夷”的说法。中国国运的兴衰总是和翻译文化的的兴衰,翻译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始终牵动着中国文学和历史的变化进程,尤其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发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丰富了人们对于各种领域的了解。现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这也使得翻译人才能为国家工作大局和各领域发展提供良好支撑。直到目前为止,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回顾历史,血淋淋的真相一直在不断警醒着我们文化交流、国际交流的重要性,翻译这一环节的重要性非同小可。我们不能将眼界局限于本国现状,而是要开拓眼界,了解世界文化于局势。吸取世界文化的优秀之处,并实现有意义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