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贫困是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和现实问题,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减贫工作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土地整治作为挖掘农村土地潜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善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农民技能等多维途径,对农村减贫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然而,现有研究中缺乏对土地整治多维减贫效应的微观层面分析,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从农户的实际受益情况出发,探讨土地整治在农村减贫中的具体模式和成效。
1土地整治与农村减贫的理论框架
1.1 土地整治的多样性
土地整治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它涵盖了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建设、田间道路建设、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土地整治的完整体系。土地平整是土地整治的基础,通过平整土地,可以消除地形障碍,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农田水利建设则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田间道路建设则是为了方便农业机械的进出和农产品的运输,提高农业生产的便捷性和效率。生态修复则是土地整治中 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旨在恢复和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1.2 贫困的多维特性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入,还包括社会、教育、健康等多个维度的剥夺。经济贫困是贫困的最直接表现,它指的是人们收入低下,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贫困还涉及到社会、教育和健康等多个方面。社会贫困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剥夺,这可能导致人们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保障。教育贫困则是指人们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导致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健康贫困则是指人们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1.3 理论框架构建
鉴于土地整治的多元化特性与贫困的多维度本质,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旨在探讨土地整治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地区多维度减贫。从经济层面分析,土地整治项目通过扩充农户的收入来源并增值其自然资本,为缓解经济贫困提供了有力支持;从社会层面考察,土地整治不仅优化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还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就业,进而增强了社会整体福祉;从教育层面着眼,土地整治活动为农户创造了更多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并激发了他们的权利意识,从而提升了农户的自我发展潜能。此框架综合考量了土地整治对农村多维减贫的积极作用,为深入理解和实施土地整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2甘肃东部六盘山贫困区土地整治案例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甘肃东部六盘山贫困区,作为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双重挑战。该地区地形复杂,山地、丘陵交错,导致土地利用难度大,农业生产条件受限。同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众多,生活水平低下。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近年来,甘肃东部六盘山贫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工程。这些工程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进而促进农村减贫和经济发展。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土地利用状况,还为农村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2.2 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土地整治对农村减贫的实际效果,本文对甘肃东部六盘山贫困区实施了土地整治的部分县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了他们在土地整治前后的生产生活变化。同时,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关于土地整治前后及实施区域与未实施区域的贫困农户在经济、社会、教育等维度的数据。
这些数据涵盖了农户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多个方面,为我们后续的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我们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土地整治给农村地区带来的变化,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更准确地评估土地整治的减贫效应。
2.3 实证分析
在收集到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双重差分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政策评估方法,它能够有效地分离出政策实施的效果,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通过对比分析甘谷贫困县土地整治实施前后及实施区域与未实施区域的贫困农户在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和教育维度的减贫效应,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整治对农村减贫的实际贡献。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土地整治在甘谷贫困县取得了显著的减贫效果。在经济维度上,土地整治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经济状况;在社会维度上,土地整治优化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农户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教育维度上,土地整治增加了农户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资源,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这些结果充分证明了土地整治在农村减贫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经济维度减贫效应
土地整治显著增加了贫困区农户的各项收入,降低了农业生产支出,从而缓解了经济维度的贫困。具体来说,耕地面积增加约9849公顷,家庭人均增收约800元,自然资本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净效应均显著为正。
3.2 社会维度减贫效应
土地整治工作有效优化了贫困地区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部分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与就业,从而在社会维度上减轻了贫困状况。具体而言,村内道路实现了约500公里的总硬化长度,田间道路的覆盖密度也达到了90%以上的高水平。与此同时,非农业领域的就业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增长率达到了8%。这些实质性的改善措施,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农户的生活品质,还显著增强了他们的社会福祉感。
3.3 教育维度减贫效应
土地整治项目激发了贫困地区内部的脱贫动力,并逐步培育了其自身的脱贫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维度的贫困问题产生了积极的缓解作用。尽管教育层面上的减贫成效显现相对迟缓,但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技能培训的人员数量以及农户对土地整治扶贫政策的认识均在稳步增长。这一趋势预示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努力将有效提升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的长远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土地整治的多样性与贫困的多维特性,构建了土地整治促进农村多维减贫的理论框架,并结合甘肃东部六盘山贫困区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在缓解经济贫困、改善社会条件、提升教育水平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正效应,是农村土地减贫的有效模式。
4.2 政策建议
加大土地整治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土地整治的投入力度,确保土地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长效管理。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降低流转过程中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加强技能培训与宣传:加强对农户的技能培训和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和对土地整治政策的认知度。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土地整治工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脱贫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孙凤琴. 土地整治过程与乡村秩序的集体生成机制分析[J]. 环境工程, 2021(03).
[2]谢梅. 安顺市塘约村2017年度绿色土地整治项目成效、问题及对策[J]. 南方农业, 2021(04).
[3]杨晓凌, 冯宝平, 郭天宇.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4]雷国平. 土地整治工程中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1(16).
[5]王永生, 刘彦随. 典型区域土地整治工程与农村减贫模式探讨[A].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