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儿童药物外渗的护理进展

李娜

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 静脉输血是临床护士必需掌握的一种重要技术,如何快速、稳定、准确地给患儿输血,是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儿童的护理过程中,静脉液体渗出现象比较普遍,为了不让患儿受到伤害,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儿童静脉液体渗出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
DOI:10.12721/ccn.2023.15810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在临床上,静脉补液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比较困难的一项。儿科护士在平时护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静脉滴注外溢的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将会对儿童造成很大的伤害。为此,在这篇论文中,对儿童静脉滴注外渗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1、儿童药物外渗概述

1.1儿童药物外渗的定义

0-14岁的儿童因为输液管理不当,导致具有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的药物(或溶液)没有进入到正常的血管路径,而是进入到了周围组织中,这就是儿童药物外渗的现象。

1.2儿童药物渗出的临床表现

主要的表现是:轻微炎症变化;局部组织呈大面积红肿,沿血管呈条索状,局部肿胀疼痛;病情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局部皮肤变得苍白,然后长出水泡,严重的时候会变成紫黑色,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导致皮下组织坏死,最后会形成溃疡,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深层组织。

判断外渗状况:(1)首先观察注射处是否肿胀,对于肥胖者,用手掌适度的按压,若有渗出,则是否有下垂或有拉力而没有弹力;在裸露的血管中,可以观察到其硬化方向上有没有条形线。(2)问患者是否感到胀痛。(3)在挤出针管内有无血液回流的时候,最好把针头放平,记住不能把针尖向上挤出。

1.3儿童药物渗出的原因

(1)药剂因子与溶液 pH值和渗透压梯度相关;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和水肿等都是由于长期摄入碱性溶液、高渗性溶液或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溶液所致。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用微型泵来调整。

(2)机械性原因主要是由于不熟练的穿刺技巧,不正确的姿势,以及输注的速度太快,时间太长等。不同类型的穿刺所造成的伤害,是造成静脉渗漏的最主要因素,包括:针刺入血管内,针刺入的角度不够大,针的固定不牢固,患儿不配合,针刺穿了血管,针从血管中滑落等。

(3)静脉因素与输注部位的血管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有无痉挛,渗透性有无增大等密切相关。

1.4药物渗出的防护

因为使用了高渗性、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所以应该选择粗大的静脉针头,从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穿刺,在穿刺过程中要避免同一个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降低了对管壁的伤害,增加了一次进针的成功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硝化甘油贴等血管扩张剂。血管舒张剂可增加局部血液流量,中和酸度。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留置,对血管的刺激较小,容易固定,可减少穿刺次数,且不会对患者浅静脉造成损伤。

根据药物的特性,选用适宜的注射方法,适当调整室内环境温度,加强针刺部位的保温,使针剂的注射温度升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感,要对病人进行定期的巡视。

2、儿童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2.1 患儿渗漏年龄

在静脉输液的时候,通常在0-5岁之间的儿童会出现药物液体泄漏,这是因为上述年龄段的儿童自制力比较弱,加之对注射的反应比较强,所以当穿刺处在过度运动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造成头皮针穿破血管,造成液体泄漏。

2.2 患儿病情

如果孩子的病情比较严重,无法忍受疼痛,而且活动的自控力也比较差,所以在穿刺部位过度运动的时候,就会出现输液外渗的现象。或者是当孩子出现严重的脱水、营养不良时,因为周围的血液循环受到破坏,很可能会出现输液的外漏。

在为儿童进行皮静脉注射的时候,因为有些儿童血管较少,血管短或不直,在头皮针固定后,因为受到儿童泌乳的影响,他们的年龄较小,活动强度也较小,因此他们的血管通常都比较小,并且并不充盈,这给护士在穿刺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特别是对身体较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来说,很容易造成外渗的现象。

2.3 药物因素

如钙剂、甘露醇间羟胺、多巴胺、甘露醇间羟胺等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药物,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外渗,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4 护理技术

由于护士本身的护理技能不足,导致静脉液体外溢的原因有:①不了解婴儿的血管结构,或没有经验;②护士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不能很好地理解药物的性质。③在儿童的穿刺处用纱布包扎,任何角度都看不到穿刺点。④一针未进⑤多针,多针未进;⑥针刺成功后,针柄不能正确地固定。

3、儿童药物外渗案例

3.1一般案例

随机抽取我院2019-2020年接受过静脉滴注治疗的50名儿童作为观察组,另抽取我院2018年接受过静脉滴注治疗的5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的47个,女的53个;0-12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1±0.2)。儿童病种主要有:营养不良5例,腹泻18例,呼吸道感染52例,早产20例,肺炎5例。2个病例在性别、年龄、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数据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一定的可比性。

3.2方法

目的:通过对100例儿童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观察,对引起药物渗漏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并对实施对策前后药物渗漏的发生率进行对比。

3.3统计学分析

对以上所有临床研究数据均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x士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结果

100例患儿静脉输注药物外漏的原因中,25例为护士因素,56例为儿童和家长因素,19例为血管因素和药物因素,分别为25.0%、55.0%和20.0%。详见表1。

表1 100例患儿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表

截图1741771883.png3.5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在静脉输液的时候,造成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包括了以下方面:①护理人员的因素:有些护理人员比较年轻,缺乏临床经验,或者是专业技术水平比较差,在进行护理操作的时候会出现错误,比如没有将针头固定牢固,导致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躁动,从而引起针头松动脱落、扎针时一见回血便不敢再进针,而且固定仓促,造成药物泄漏等。还有一些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着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足的情况,他们没有按时对病房进行巡视,也没有能够及时发现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不能及时地进行治疗,造成了药剂外漏等不良现象的出现;②孩子和父母的原因:孩子们的年纪都很小,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因此,在给孩子做静脉穿刺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很大的哭闹、挣扎和不合作的行为,从而造成了针刺穿或者从血管里滑落出来,从而造成了药物的流出;也有一些父母因为太过担忧自己的孩子,关心则乱,或者自身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不懂医学知识,对孩子进行了不当的护理,造成了药物外渗。③血管和药物的原因:有些孩子在治疗时,在同一个位置进行了多次穿刺,导致了血管壁上的针孔增加,从而导致了药物的外漏;也有可能是因为输液的药物是高渗、高刺激性的。

4、药物干预

如果剩余的药液不多了,可以边看边湿敷,如果没有持续的渗出,就可以坚持到补液结束;如果患者使用的是血管活性药,如果出现出现红肿、苍白、疼痛等症状,需要及时更换注射位置,同时可以用95%酒精进行湿敷,这样红肿就会迅速消退。

如果患儿使用的是一些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液体,可以将患儿的肢体固定住,将其肢体抬高,然后用50%的硫酸镁或者95%的酒精进行湿敷,并进行物理治疗,然后进行局部的封闭,还可以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拮抗,比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可以使用酚安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以使用50%的硫酸镁,山茛碱,或者土豆或者生姜来进行湿敷。当药物出现外渗的情况时,为了避免局部出现疼痛、肿胀、坏死等情况,需要及时停止滴人。如果出现水泡,由于药物作用导致的水泡较小,如果没有破裂,最好不要戳破,可以用无醇碘伏涂抹。如果水泡比较大的话,可以用碘伏进行消毒,然后用无菌注射器把水泡里面的渗出液抽出来,再用不含醇的碘伏进行外涂和外敷,也有一些人向我推荐了用鸡蛋清来进行外敷。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在临床上很普遍的护理问题,但是如果出现在关节部位,而且范围大,对药物有很大的刺激作用,还会导致组织坏死,这会给病人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引起医疗护理纠纷。

因为患儿自身的条件,再加上病人的静脉血管比较细,所以比较敏感。因此很有可能会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所以在给小儿病人输液的时候,护士会在输液之前告诉病人的父母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病人提高自己的穿刺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病人更好的进行固定,这样就可以防止病人输液外渗了。

5、护理对策

首先,要提升护士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医院和科室要经常举办各种培训和学习,强化对护士进行穿刺技能等专业知识的责任心,特别是对那些年资较低,临床经验不多的护士,要加强对他们的基础机能的培养,在培养的时候,可以使用特殊的穿刺模式来进行穿刺练习,而那些有经验的护士,可以由他们来指导那些有经验的年轻护士。采用课堂讲授、手把手地指导等形式,与大家一起分享穿刺技术,以老带新,一起提升护士们的穿刺技术;其次,要根据标准,加强对儿童的检查,做到及时发现不正常现象;要加强对儿童血管的保护,特别是对于输液时间较长的儿童,在穿刺时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并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轻对儿童外周静脉的破坏。

护士要加强对儿童父母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向他们讲解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和危害等,引起他们对儿童父母的重视,并加强对儿童的看护,尤其是在孩子哭闹的情况下,要做好导管的护理,避免针头松动等意外情况发生,尤其是在拔针时,要向孩子父母讲解正确的按压方式,用干棉签,并顺着血管的方向缓慢按压穿刺的位置,连续按压大约4分钟,注意不要在同一个位置上来回揉回,并且要适当的控制按压的力量,以防止或减轻对血管的伤害,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避免下次输液时产生渗透;在选用输液药物的时候,对于含有高渗、刺激性药物的药物,要尽可能选用血流丰富、粗大的血管,避免使用小静脉,同时要了解所用药物的功效、特点、不良反应等注意事项。

在静脉滴注时,要加强对患儿的监护,特别要注意是否有松脱现象;最后,要强化与儿童和儿童的父母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对一岁以内的儿童,护士要给他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让他们能够充分地感觉到护士的真诚和热情,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不熟悉和害怕感得到缓解,让他们的遵从性得到提升,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得到提升。如果是两岁以上的儿童,可以用聊天、游戏、鼓励等方法来与他们进行好的沟通。以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

6、总结

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儿童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发生有三个因素:护理人员,儿童和家长,以及血管和药物,这些因素都应该在临床上得到足够的重视;重点要强化对儿童的心理干预,用温和的声音去安抚儿童,或者用玩具去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当儿童哭泣的时候,要有耐心地去哄,让他们向不哭的孩子学习;其次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耐心地向他们解释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让他们放松,不要过于紧张,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配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减少药液外溢,保证儿童静脉输液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运平;邬燕慧.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探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16)

[2]马春娇.预见性护理在预防门]诊小儿输液外渗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0(22)

[3]蔡小勤;林洁.品管圈活动在喜疗妥联合新鲜马铃薯外敷治疗小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20(05)

[4]莫金枝;蔡小勤:张雪君;侯晓珍;何银春;李月媚.喜疗妥联合新鲜马铃薯外敷治疗小儿输液外渗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0(06)

[5]刘文艳.小儿静脉输液中分级护理干预对降低药物外渗损伤风险的效果评估[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10)

[6]宋尚燕:张建霞.品管圈活动在小儿静脉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20(03)

[7]宦云蕾.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35)

[8]刘琰;程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小L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中的作用及对护理满意率的影响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16)

[9]刘燕.小L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评价[J].继续医学教育,2019(06)

[10]张妍.环节管理模式在预防小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中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05)